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夏》说课稿

《夏》说课稿

时间:2024-09-19 23:30: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夏》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夏》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说课稿

《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七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通过学习本课能让学生感受到夏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美感,让他们产生审美和情感上的共鸣,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从而使本单元教学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美文的能力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较低;学生阅读的面比较狭窄,平时很少读到描写夏季的文章。但是他们生长在乡下对夏有很深的生活体验,通过朗读比较容易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基于以上原因,同时依据新大纲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朗读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能够抓住富有魅力的语言说出夏的美,并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表现美。

  ○3学生能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读出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感受作者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对辛勤耕耘的劳动者的赞美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在该课的教学中“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夏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自然成了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下。我认为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朗读水平和阅读面的限制,通过朗读寻求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则成为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手段: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将媒体信息与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相关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

  六、说教法与学法

  a)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应贯穿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教学本文时,我主要拟用诵读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探究式、读写结合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b)学法

  我们的课堂无非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感受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探讨,去想像水面下“八分之七”。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甚至有所创造。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拟定用诵读品味法、赏析法(圈点批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七、教学时数:

  八、教案:

  导语: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或是写成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的象征的夏感;或写成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播放PPT1](茅盾)“毒恶的灰沙阵”、(老舍)“烫着行人的脸”、(罗曼罗兰)“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杨万里)“日常睡起无情思”(蔡确)“手倦抛书午梦长”。可是有一位作家却“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那就是梁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当代散文中的精品。[播放PPT2]出示课题、作者

  说明: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一板块:

  (1)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思考这样二个问题: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突出了夏天的什么特点?

  说明:通过视频画面的播放,展示出课本描述过的鲜活画面,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即学习任务。

  这些具体的景象主要表现了夏天什么样的特点?

  那么,在这些描写中,这些图画里,你觉得文章重点描写的是哪些?(生:麦浪翻滚,夏天金黄的色彩,农民辛勤收割。)

  师:这样看来,作者写夏天的美景(板书:景美),不仅是表达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主要还在于深情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板书:人勤)。

  第二遍读,我们就来重点读这些描写。

  师范读示例,要求学生认真听范读。

  例句: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里的“泛泡、冒气”“终于沸腾”都应该重读,但又不能是一样的重读,而应该是由轻到重,“沸腾”一词应达到重读的顶点,以充分体现夏天的热烈。)

  教师小结:

  诵读文章时我们先要看一下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然后来确定语速,语气。哪些语句应读得急促有力,哪些应舒缓柔美;哪些词重读,哪些词只需轻轻带过,同时应读得准确流畅、停顿恰当。

  第三遍读:请学生朗读文章(每位学生读一节)、其他同学与老师认真听,并作出评价。

  说明:长期以来,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做出的,往往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与教学分离,学生和教师都将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误认为评价只是老师的事。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中,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学生只是被评价者,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的评判。这样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

  我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评价模式,采用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信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公正地对他人作出评价,受到批评的同学也学会比较宽容、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使每一个学习者有可能更多地获得大量他人评价,就像照镜子一样更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学生在反思、评论自身和他人的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了整体工作的质量,成为建设性的评论者。

  第二板块:

  梁衡的散文美,美在它富有激情,让我们细细品味这朵充满激情的花儿: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有哪些美点?仿照示例用圈点勾画法选择文中两处进行批注。

  示例: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分析:

  本句是一个独句段,是全文的总领。/内容上本句概括出了夏天的特点,同时暗示这篇文章既写了夏天的景物,又写夏天里人物的活动,歌颂劳动和劳动者。/“热烈”一词用得好,它赋予夏天以人的感情,流露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学生归纳:

  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含义深刻的句子、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比的作用、直接间接描写的结合、细节描写的运用等。只要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说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学习目标的选择者、是学习内容的探索者、是学习成果的发现者、是学习方式的创造者。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是情境观察的服务者,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是协作活动的参与者,是解答疑难的指导者。活动中,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调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独立思考、协作讨论和自我评价,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所以一篇美文,离不开美词,美句的使用,所以《夏》到处散发了激情的美。更可贵的是梁先生的文章用自己含蓄隽永的语言悟出了劳动创造的美。本文它不仅美在大自然的万物上,更美在勤劳的人身上。我们没有梁先生的水准,但我们能够通过反复的阅读、体悟,渴望与梁先生达到共鸣,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第三板块:

  生活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从梁先生的文章里我们发现了夏的美,那么,请大家抓住夏季的特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个季节。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发言

  学生评价:只要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练习“从情境中发现了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这都归功于《夏》带给我们的启发,所以梁先生的《夏》在今天恐怕是难得描写夏季的美文了。

  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读夏—品夏—写夏的环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夏》使我们想起了精美的牙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了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它是一部杰作:

  教师赠语: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找寻生活中的美,才能发现美,欣赏美,最后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

  布置作业:

  说明:“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福录信尔语)在教学中,不论使用何种媒体,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各种媒体都为教师所用,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主持者、示范者和评价者,要将不同媒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能作比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需要、精心选择、恰当运用媒体。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散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而如果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那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课文,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所以老师要将媒体信息与与文本信息进行整合,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第一环节“读夏”中,通过视频画面的播放,展示出课本描述过的鲜活画面,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彰显智慧的同时产生愉悦感与成就感。

  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工作,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第二环节“品夏”中,抓住“朗读评价表”让学生评,学生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对他人作出评价,受到批评的同学也学会比较宽容、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使每一个学习者有可能更多地获得大量他人评价,就像照镜子一样更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学生在反思、评论自身和他人的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了整体工作的质量,成为建设性的评论者。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拓展想象力,写出了一篇篇美的写夏的文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现代教育媒体中各种各样的形象是想象的支柱,没有它,就难以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教学第三环节“写夏”中,通过本课提供的大量夏天的画面和老师提供的示例要求。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第二环节时间太短,尤其运用朗读评价表更费时间,在这一环节上还应合理设计环节,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率。

《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结构: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统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 对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三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的概貌,并能对西周的社会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以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法来统治人民的。

  通过“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一定的识图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情景,增强学生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的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表达能力;

  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能力和根据图表捕获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到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本课的重点是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它是本课的'重点呢?这是因为它是本课的主干,牵涉到整课知识的教学,对以后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

  ②本课的难点有三个: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认识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出西周的社会网络图。为什么它们是本课难点呢?这是因为分封制及礼仪教化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枯燥、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而设计西周社会网络图涉及到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较困难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这三者都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指导法、情景设置法、图表法等五种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呢?这是因为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15岁的年龄,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兴趣点也较容易转移,对感性直观的知识较易接受;对理性的知识就不易理解。再加上本课概念性的知识偏多,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用这几种教学方法,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性学习能力,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又能使整堂始终保持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上做到松紧有度、顺畅自然。

  2、本课采用的教具有:地图册、插图、多媒体辅助教学。

  地图册是采用北师大版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的《西周分封形势》图。

  插图是课文中插图:《大盂铜鼎》、《商朝墓葬中的无头骨架》、商朝文字;图表是《西周分封示意图》(2幅)、《西周社会网络图》(2幅)。

  练习题、史料引文及插图、图表、地图均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

  采用这些教具辅助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如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学会如何深入观察和思考问题;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及有关插图,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图方法,以及如何有效提取信息;通过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以及如何对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时的情景”的历史剧表演,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合理的历史想像力,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通过对课文有关内容的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通过做课堂练习,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拟用3分钟):

  首先,采用谈话法复习上一课知识,了解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更迭的情况。

  然后提问:“国家产生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巩固政权。你知道夏商西周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吗?”由此导入新课。写出小目标题。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本目拟用4分钟)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让学生了解夏商是通过本部族对周边部族建立臣属关系,号令天下。

  然后问:“西周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号令天下呢?”学生答:“分封制”,教师又问:“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呢?”学生开始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样上课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能力。

  接着,又提问:“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而过渡到下一目的教学。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本目拟用13分钟)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本堂课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够知道和说出,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

  对于内容的第一部分,即“周王对诸侯授民授土”这一点,学生容易说出,而学生要说出“受封者的义务”这一点就比较困难了。这时,就要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上“分封制规定了”这几个字,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同时也可就此观察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利于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然后观赏学生历史短剧表演,从中感悟历史。

  学生剧表演:采用“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和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课前,先找六位同学进行演出培训。这六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王、嫡长子、周王的儿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要向这六位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如周王如何授民授土,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对周王表示效忠。台词包括为什么要对受封者进行分封,分封给他们的东西(土、民、礼器等)以及周王对他们的希望(如治理好封地、效忠王室、保卫周王,还要朝觐、纳贡、服役等);受封者的台词包括对周王的感激以及对周王表示忠心。演出时,社、白茅等都要用一些物品表现出来;装束上可简单一些,只需别上一块号牌表明身份即可。演出前,教师将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展示出来:“周王对哪些人进行分封?”,“分封制的内容有哪些?”让学生边看演出边思考,演出后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答:可以团结很多部族,对稳定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看地图册中的《西周分封形势图》(用多媒体播出),结合地图向学生介绍周初的主要封国,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封国主要集中在哪条河流附近,最北、最南、最东的封国各是哪个?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诸侯以及诸侯以下,又是如何在自己封地内进行统治呢?”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对分封制有较全面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伏笔。然后展示教师设计的《西周分封示意图》,进一步揭示其内在关系,以便说明周王通过分封制还建立了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如图(用多媒体播出)。

《夏》说课稿3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 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文章从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盛赞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赞人们的劳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应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去体会的美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强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教学,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尽情领略夏天的美和的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情感目标:

  1.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学会感受自然、生活之美 。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

  精细而激情的描绘,是的特色,的教学重点在于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难点在于分析体会作者赞美夏天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热爱之情,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

  四、 说教法与学法

  (一) 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

  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3.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 说学法

  1.诵读法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

  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

  这些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约3分钟)

  出示宋代杨万里的诗《小池》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提问:大家知道《小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吗?

  明确: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当代作家梁衡描写夏天的文章,看看作者对夏天的感受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小池》这首诗让学生自然进入夏天的情境中,预期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 检查预习(约3分钟)

  为了检验课前的预习效果,请同学认读生字、解释词语。

  积累词语:

  芊芊细草: 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黛色: dài 青黑色

  磅礴: páng bó 气势盛大

  贮满: zhù 储存满,积蓄满

  匍匐: pú fú爬行

  秋波澹澹: dàn 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这一环节要适当肯定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感受课前充分预习便会在课堂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 美读课文,体味感情(约15)

  1.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堂活动: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是一个____的夏”, 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明确:

  这是一个具有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

  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夏

  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

  这是一个属于劳动人民的夏

  2. 研读课文

  课堂活动: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就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个问题讨论交流)

  (1)第一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2)第二段选择了哪些富有代表性季节的自然景物?

  (3)第三自然段又是如何描绘夏天的色彩呢?

  (4)第四自然段带给我们的旋律是什么?

  (5)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用什么手法描写?请看第五段。

  3.精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堂活动:请同学范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景物?

  (3) 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在语言材料中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发现散文内容的把握和记叙文有所不同,需要把抽象的词语和内容具体化,积累经验,提高努力,终身受益。)

  (四) 赏析佳句(约10分钟)

  课堂活动: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他们的表达效果。(给出例句,然后请学生说)

  赏析例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明确: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对佳句的赏析使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五)仿写练习(约5分钟)

  课堂活动:请同学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按照你喜欢的句子仿写紧张 热烈 急促 夏之景 夏 感 喜爱夏天 夏之色

  赞美夏天 更赞美辛勤 劳作的农民 夏之人

  一句话。

  (设计意图:为了强化语言品味意识,鼓励创新,让读与写结合。以仿写练习,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今后写作奠定基础。)

  (六)课堂小结

  夏天是生机勃发的季节,是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季节,是承前启后的季节,是生命交替的季节。青少年时期,正如自然界的夏天,希望大家在这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时期努力汲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迎接下一个收获的季节。

  (七)布置作业

  1.收集描绘夏的古诗文名句,摘抄在摘抄本上。

  2.课后阅读《海滨仲夏夜》,然后谈谈这篇文章与写法的不同。

  六、说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夏景

  致 色彩:金黄色(标志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旋律:紧张、急促

  自然景色:万物生长图、太阳烘烤图、 热风浮动图、麦浪翻滚图 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钟情,以及对农人们辛勤劳动的歌颂。

《夏》说课稿4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夏》,它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的第四篇课文。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梁衡先生的《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内涵丰富,作者用生动形象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这篇散文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第四篇课文,单元前三篇课文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已经初步了解到散文具有优美、精辟的语言,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要注意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的感情。这篇散文语言更加个性、张扬,富有时代气息,节奏明快,画面多彩,更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易于被他们所接受。同时,这一单元是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的对学生阅读和欣赏美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该课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2.欣赏散文优美、精辟、诗化的语言,品味文中写下的好句、好词。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体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根据此原则,我确定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领悟学习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说教法

  通过朗读“寻找”“发现”“理解”。品评文章的语言,让学生自主阅读,畅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诵读、品味、感悟,渗透学法指导”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篇目共用一课时时间,首先,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注意朗读重音的确定、语速的急缓要与作品的思想感情相适应;其次,创设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放手让学生去谈,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体验感悟,整理归纳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二、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技能学习采取诵读体悟法。

  为落实教学目标将着重做好以下练习:对课文反复诵读通过圈画、评点、讨论、交流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前欣赏《宁夏》将学生的'思绪带到夏天。

  2、导入

  (1)声音:知了的鸣叫声让学生通过联想进入夏的思考。谈谈自己对夏的感觉。

  (2)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眼中的“夏”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作者对夏有着怎样的感情。

  3、基础落实

  第一阶段:字词掌握。生字词是基础,训练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及时检测。

  第二阶段:诵读

  (一)诵读课文,教师范读,同学们边听边欣赏夏的图片。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对课文有直观的了解,可以尽快熟悉课文。

  (二)各自放声朗读。(要求:读对字音、读出节奏、感情)

  (三)请五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4.整体感知

  (1)作者眼中夏天的特点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景致的?(自然景色、色彩、旋律)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感情?(对夏天的赞美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通过有针对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特别是找出具体的句子,并体会夏与春秋的对比。

  5.品味语言

  (1)学生讨论:选出你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出你的推荐理由。先进性小组交流,在进行展示。

  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小组交流,锻炼学生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展示,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使其增强荣誉感、自信心,提高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教师举出例子(还可以建议学生做读书卡片,帮助积累、丰富语言库)

  6.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很多,试举出两三句来。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下列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写“夏之色”。

  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象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这样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7.总结全文,

  8.作业:

  你家乡的夏天美吗?试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的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述。

  进行小型的练笔,加深对文中修辞等的运用。篇幅虽然很短,但是对学生的一次写作训练。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老师、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夏》说课稿5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这一课被编排在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

  一、说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体现了新教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编辑思想。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感》,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感。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参照物,教学《夏感》这篇散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握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1、第三单元的任务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2、本课的作用:本课是承《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写景文章后的一篇自读课文,由于七年级新生对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接触较少,对景中情,情中景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感悟春冬季节特点之后自主感受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但对于文本的感悟,他们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三、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语文优美,饱含情感,描写景色特征细致,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散文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出示幻灯)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由衷赞美,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从而生发责任感,使命感。

  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劳作农民的赞美及对炎热生活的向往。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创设情境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3、拓展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拓展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这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多媒体播放徐怀钰的《你约我在夏天见面》,感知夏天的美妙。

  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引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提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南国之夏如此美丽,北国之夏又是怎样的呢?走进梁衡的《夏感》)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质疑:学生速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 解疑:多媒体出示,扫除文字障碍。

  3、找学生朗读课文,出示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提问:夏天的特点出现在文章的哪一段?学生回答:第一段。

  追踪提问: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总领全文。由此,分析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这些特点的?

  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归纳: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三)研读文本,感受语言魅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具体分析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1、齐读第二段,出示问题:找一找,这段中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继续提问:在作者描写景物的句子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语言特色:对比手法、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2、找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出示问题: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什么颜色?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梁——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出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都在忙什么?忙到了什么程度?

  学生自由回答: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反复),感受人们在夏天的紧张、急促。

  4、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

  学生回答:赞美。引导学生分析本段的写作方法?(对比、欲扬先抑)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体会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加蔷薇一院香。

  明确归纳: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小练笔

  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六、教学反思:

  掩卷遐思,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夏》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该课作为新教材的开篇,是整个单元专题及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本课具有开篇点题,又具有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而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为: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创设情境,结合有关史料、图片和电影片段,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认识到宗法制对我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民族性有深远影响.辩证地认识其利弊。

  3、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以及相互关系。而难点则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政治制度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有了简单的知识积累,对分封制有一定印象,但对宗法制基本没有接触,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且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还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对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分析理解不够深入。

  三、说教法

  另外,本课是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在学习之前,学生很可能会以为这段历史太遥远,与现在没有关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将大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时综合运用多媒体演示法、情景设置法、小组讨论法等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化解教材内容由于年代久远而带来的隔膜感,作为导入,我首先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称呼入手,提问:“假如要向陌生人问路,应该怎么称呼对方呢?”在学生七嘴八舌回答后,教师再提问这样称呼的用意。接着,教师比较东西方使用称呼的不同,引出这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从而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设计依据:导入部分,从学生息息相关的称呼入手,可以化解教材内容由于年代久远而带来的隔膜感,拉进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新课讲授

  1、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导入以后,进入到第一子目的学习。首先,我将简单介绍夏商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第一是夏朝的公共权力,是我国文明时代的开端。第二是商代的内外服制度,并由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在图中描述他们已经认识了的内外服制度。如图:

  接着让学生观看甲骨卜辞的图片,回答图片中东西的`用处(用来占卜的甲骨),最后得出结论:商周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介绍完后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弊端?”,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想法自由的发言。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商代的政治制度容易导致方国的势力加大,形成于中央抗衡的局面。

  2、西周分封制

  本目是教学重点,学生初中对此已有初步的认知。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把教材标题“封邦建国”改成“西周分封制”,说明西周分封的目的。然后结合“西周疆域及主要诸侯国图”和“大小宗示意图”,解释分封的概念。解释后,老师提出问题:“假如你穿越到西周时期,成了周王,你将会将土地分封给什么人?他们是不是无偿的享有土地?”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两段选自《孟子告子》、《左传》的材料,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回答后,老师总结周王与诸侯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该目我通过大胆设问、创设情境,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共同探究,既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而有关西周分封制的局限性,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楚庄王问鼎”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下掌握知识。

  3、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本目同样是重点。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宗小宗、嫡长子继承制是怎么回事。然后设置一个继承案例,让学生当法官,以便更好地掌握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对嫡长子继承制完全弄清楚之后,引导学生回顾导入新课部分列举的称呼的例子,想一想宗法制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影响力,辩证地认识其利弊。再由教师举例子解释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礼乐制度的讲述,则通过问题探究解决(问题l、礼乐制度是由谁制定的?什么是礼?什么是乐?问题2、周礼的实质是什么?(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问题3、礼与乐是什么关系?问题4、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学生可能对礼乐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的关系不好理解,教师可以列举“同一首歌”、 “春节联欢晚会”等常见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音乐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课标要求的教学重点,由于对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较高,也是教学难点。教师先以前面的宗法制教学内容为基础,启发学生得出第一个特点:以牢固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然后出示材料(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引导学生归纳出第二个特点: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夏》说课稿7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就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行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

  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3、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说学法(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事物。(展示图片)

  (夏季)

  3.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4.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感情朗读

  1、检查预习—作者介绍、生字词

  2、美读课文——磅礴之势、升腾之气

  初读课文:

  (1)找出作者描写夏天特点的关键词。

  ——紧张、热烈、急促。

  (2)阅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自然景物、色彩、旋律。

  (3)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的“感”是什么?

  ——热爱自然,赞美劳动。

  再读课文,感知文段内容。

  (三)赏析佳句: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我欣赏的佳句是——,

  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四)仿写练习: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

  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五)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香。

  附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掩卷遐思,整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夏》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夏》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夏天”中的第1课时,是一首希腊儿童歌曲,2/4拍,一段体结构,共四个乐句,其中一、三乐句旋律完全重复,二、四乐句节奏相同,句末的四分休止节奏使歌曲更具朝气和活力,跳音唱法的运用充分表达了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生动地展现了希腊儿童在海边沙滩尽情玩耍,享受温暖夏天的情景。对于地处农村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大海、沙滩似乎有些遥远,真正去过的很少,因此,在理解和表现歌曲时需要老师创设情境,适当加以引导。休止节奏和跳音唱法对于学生已不再陌生,但要在歌曲中准确地运用还需要教师的重点指导,所以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希腊之旅”的情境中,使学生了解希腊风情,运用对比法进一步巩固四分休止节奏和跳音唱法。

  2.用听唱法学会以欢快、愉悦的情绪演唱歌曲《夏》,并尝试用乐器、动作表现歌曲,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歌词创编。

  3.启发学生对大海、夏日生活展开想象,使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夏日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点:

  用欢快、愉悦的情绪表现歌曲《夏》

  教学难点:

  准确地运用休止节奏和跳音唱法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课件、小歌片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结合歌曲内容及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动的特点采用了情景教学法,结合听唱法、对比法、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教学。创设了“希腊之旅”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了解了希腊,开阔了视野,在感受希腊夏日之美、和希腊小朋友一起唱歌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的学会了歌曲。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听唱法,让学生听录音范唱、听老师范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律动听唱,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激发了他们表现音乐的愿望。在歌曲情感的处理上,我采用了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老师范唱引导学生进行连音和跳音,休止和非休止的对比让学生选择更能表现歌曲情绪的方法进行演唱,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运用音乐知识理解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最后根据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演唱、乐器伴奏、舞蹈的形式表现歌曲,并结合生活实际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三、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情激趣

  (二)初步感知熟悉歌曲

  (三)律动参与学唱歌曲

  (四)小组合作表现歌曲

  (五)结合实际创编歌词

  (六)总结内化课后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情激趣

  首先,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大海是什么样子的?让他们充分想象后尽情地用语言描述大海的美,从而激发了他们想去海边玩儿的欲望。接着问:“什么季节去最合适?为什么?”学生会立即回答:夏天,因为可以游泳、划船、打水仗、光脚在沙滩上跑等,自然的引出了夏日生活的无限乐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作了铺垫。“夏天能做这么多有趣的事,希腊小朋友们也特别喜欢夏天、喜欢大海,还邀请我们到他们那儿旅游呢!可希腊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并简单介绍希腊的历史文化和著名景观,(如:美丽的圣托里尼岛、令人神往的爱琴海、世界闻名的雅典卫城、希腊首都雅典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奥运圣火就是从这里燃起的。)使学生在希腊之旅的情境中了解了希腊,开阔了视野,不仅充分体现了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而且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熟悉歌曲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希腊小朋友用歌声欢迎我们;分享夏日快乐给歌曲起名字;律动体验、感受歌曲节拍速度三个步骤使学生用不同方式反复聆听歌曲范唱,学生很自然的听辨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2/4的节拍,进行曲的速度等,体现了在情感体验和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

  (三)律动参与学唱歌曲

  1、熟悉旋律

  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我从歌曲情绪入手,用la以连音和跳音的不同唱法模唱旋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选择,学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跳音唱法,接着指导他们用小鸡啄米和拍皮球的感觉进行模唱,并引导观察、对比找到歌曲旋律的特点(即:1、3句完全重复,2、4句节奏相同),用水彩笔在代表四个乐句的方格内涂上合适的颜色。使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自然流畅,有机的融合在情感教学中,学生易学、乐学。

  2、律动学唱

  学唱过程往往是一遍遍反复的过程,为了必免学生情绪下降,我将决策权交给了学生,请学生说出自己想用什么方式学唱歌曲,这时学生会非常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想拍着手唱,那好,我们就拍手唱,并请他到前边带领全班同学跟着范唱录音拍手练唱,随后踏步唱、拍肩唱等各种律动唱依次出现,学生们在不同的律动中听唱歌曲不仅兴趣高涨,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的原则。但在听唱过程中,四分休止节奏处容易唱长,我按休止和非休止方法分别演唱歌曲,让学生对比感受,进行选择,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选择了休止唱法。“为什么?”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没急于找学生回答,而是选择了小组讨论的方法,使他们在合作中得出休止节奏更能表现欢快、愉悦的情绪。此时再跟琴齐唱歌曲,不仅休止节奏唱准了,情绪也有了一点。

  3、情感处理

  歌唱是音乐的二度创作过程,唱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唱会歌曲上,而应用已掌握的技能,将歌曲情绪充分的表达出来。为此我创设了“与希腊小朋友赛歌”的情境,激发学生获胜的欲望,并提出“要想唱得更好还须在哪些方面改进”的问题,学生很快说出要用跳音唱、注意休止节奏。随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哪一句最能表达你快乐的心情?怎样唱?”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练唱,大部分认为是最后一句,唱时力度稍强、情绪饱满,并通过指名示范、教师示范、师生接唱、跟伴奏音乐唱等形式使学生更准确地用歌声表达欢快、愉悦的情绪。

  (四)小组合作表现歌曲

  在学生能够准确地用声音表现歌曲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爱好、特长鼓励他们自由组合成演唱组、乐器伴奏组、舞蹈组分别练习并展示,用不同方式表现歌曲情绪,不仅培养了参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展示特长的机会。

  (五)结合实际创编歌词

  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时间,我以请希腊小朋友分享中国小朋友的快乐为激发点,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有哪些快乐的夏日生活,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为创编歌词积累了素材。这时我出示小歌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两人一组为歌曲创编第三句歌词,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满自信的展示中国小朋友的歌曲《夏》,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

  (六)总结内化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和希腊小朋友共同度过了夏日的一天,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也是知识、技能和情感内化的过程。

  由于本单元还有三首关于夏天的歌曲,于是我以“夏日之旅”的下一站去哪儿?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并激发学生课下主动搜集资料,为下节课作准备。

《夏》说课稿9

  尚老师执教的读书汇报交流课——《夏洛的网》,给我如何上好这种类型阅读课指引了方向,让我受益匪浅。

  一、主要优点:

  1、通过视频、歌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且内容与书的内容相符,生动形象。

  2、尚老师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学习的氛围。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用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内容。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好方法——借助插图概括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3、抓住夏洛的“我救你”,让学生体会夏洛的可贵品质,进而引出夏洛为威尔伯织的四次网。通过学生的'交流说说夏洛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4、教会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抓故事情节,品人物形象。通过学习一个故事,然后让学生自由运用所学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5、孩子的素质高,对于自己的见解能够侃侃而谈。

  二、存在的问题:

  回答问题的学生只局限在几个孩子身上。

  三、建议:

  1、加大回答问题的学生面。

  2、背景音乐可适当调低声音。

《夏》说课稿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文章《夏之绝句》。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夏之绝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二单元的要求是:结合散文的体裁特点,欣赏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位精妙的语言。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夏之绝句》是一篇很优美的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它描绘了空旷悠远的夏天里梦幻般的童年感触。从全篇来看,作者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在平凡中见新奇,新颖而贴切的意象、妩媚的清词丽句在作者笔下呼之欲出,作者并不以识见广博取胜,而以敏于感受、富于联想、精于炼字见长。作者用奇特而美好的想像,把夏天的蝉鸣比作诗中绝句,写出了蝉鸣的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无忧无虑生活的情怀。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一到两课时完成。以朗读、讨论、想象等为主,在朗读中品位,在讨论中体会,在想象中感悟,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据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思路,看作者从“夏之绝句”这一背景中分离出哪些事、物来写的?体会作者对所写事、物的特殊感悟。

  2、学习作者感受事、物的技巧和方法及怎样由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规律和特点,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熟、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找出文中的精彩句段及形象生动的联想句来体会,从中锻炼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并学习作者语言的精妙之蕴。培养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体会作者由平凡的蝉声里,听出了“生命之歌”的深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珍惜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从而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学习生动形象的比喻、排比句、优美的对偶句、长、短句等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蝉的各种画面,播放少年儿童捉蝉的嬉戏姿态,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本文语言优美,句式变化繁多,节奏鲜明,音乐感很强,适合朗读。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夏之绝句》一文文采飞扬,感情浓郁,很有感染力,除了构思、选材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得益于作者语言运用技巧。一是注意了词语的选用,把静的景物写得生意盎然,特别是叠音词的运用,使文句音韵整齐,恰当地表现出了文章的情调,读来生动舒缓,富有抒情意味。二是注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拟物、对偶等,使文句整散结合,有节奏感,细腻地描绘出夏天的诗情画意。所以,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揣摩、赏析精彩的语言片段,选一些精警的句子进行仿写,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

  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教学媒体的使用

  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宇宙万物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因此说,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那么我们应不应该爱大自然呢?(生回答:应该爱)对,爱大自然就是要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台湾女作家简祯的散文《夏之绝句》,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感悟一下大自然中生命的奥秘。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蝉的画面,并配有蝉鸣,使学生的情绪氛围进入到作品的氛围当中,并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二)、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1、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2、通过预习及听朗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包括课文内容、作者及作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3、教师补充简介作者、作品:

  简媜,本名简敏媜,1961年生,台湾宜兰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联合文学》主编,创办大雁出版社。

  她的风格力求多变,推敲形式,斟字酌句,糅合抒情菁华,能于饭蔬饮水洞见生命底基,于寻常花草窥视天堂之钥,被誉为台湾散文第三代传人,人称有“奇侠”风骨的女性作家。

  她的散文随笔集有:《白蛇三叠》、《浮尘野马》、《孤寂》、《喝眼前的酒》、《那人走时只有星光送他》、《栖在窗台的白鹭》、《水问》、《一竿冷》、《一口闲钟》、《红婴崽》、《四月裂帛》、《美丽的茧》等。

  (三)、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编写文章结构提纲,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找学生回答:夏天像一首绝句——久违蝉声——蝉声把我带入夏季——把我带入童年——捉蝉、玩蝉、听蝉——中年听蝉——晨间、午后、黄昏——蝉声——了却忧虑;徒留惆怅、感伤;是生命之歌;依旧像一首绝句。

  2、重点研读赏析:

  把你所喜欢的精彩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并找出文中的联想想象的句子,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让学生找出来并说出体会,然后进行仿写练习,每个学生写一到两个: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把蝉声比作“四面楚歌、鸣金击鼓”;比作“磁铁”;还比作“一条绳子”,时时刻刻在牵扯、震撼着“我”的心灵。多么形象、生动、感人的比喻句,真是独巨匠心。

  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把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比作“嘻嘻哈哈的小顽童们比赛荡秋千时发出的笑声”;把蝉声比作“啦啦队”等。多么形象的拟人化的联想句,简直把物写活了。

  课文第十九自然段中:把蝉比作合唱团,由音色、节律又联想到吟诵着一首绝句;又是为季节写成的一首抒情诗,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多么奇特的想象力,使我们体会到作者的神奇妙笔下深厚的意蕴来。

  说蝉是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人忘忧,又似澎涛骇浪攫走人手里(或心中)的轻愁;蝉声如甜美温柔的情歌;蝉声突然停止时如一篇锦绣文章成了断简残编,徒留给人怅惘和感伤;蝉声是生命之歌!作者神奇的想象力达到了顶峰,由此阐发自己对蝉声的特殊感悟。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从而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真挚情感!

  (四)、读通、读懂课文,深度感知课文内涵。

  1、你捉过蝉吗?作者在感知童年捉蝉、玩蝉这一事件的过程中,是怎样来感知的?这一内容要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找学生讲述事件的经过(略)](学生回答:表达了作者回想、依恋童年时无忧无虑生活的感触。)

  2、中年听蝉时,作者听到了晨间、午后和黄昏的蝉声,从中各自听到了什么特殊的蝉音呢?

  学生讨论回答:由蝉声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高雅格调,又有反思之意目的是:提示人们关注和克服现代文明的弊端,提醒人们回归人性、人情的自然状态,回归人无忧无虑的生存状态,亦如捉蝉、玩蝉的童年生活状态。(学生回答得接近意思即可)

  3、找出文中的对偶句、长句、短句、排比句、倒装句等,体会精妙的语言特色,并仿写。

  对偶句:“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在对比中凸显春夏的各种特点,表现作者良好的文学修养、优雅的情怀,而且还有节奏感。

  短句:“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罗列、排比诸种声音,内容丰富,节奏感也强。

  长句:“你能想像一群小学生,穿卡其短裤、戴着黄色小帽子,或吊带褶裙,乖乖地把‘碗公帽’的松紧带贴在脸沿的一群小男生小女生,书包搁在路边,也不怕掉到河里,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脚上一脚下地直往树的怀里钻的那副猛劲吗?”这是一特长句,可以简化为:“你能想像……那副猛劲吗?”长句往往传达密集信息;在这里,还表现作者回忆和描述孩童时代的阵阵激动。

  排比句:“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的声音、听朋友的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描述不同情景里的不同声音,语势顺畅,有节奏感。

  倒装句:“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何尝不是生命之歌?蝉声。”这几句都是倒装结构,它们的出现,使全文语言显得多彩多姿,饶有情味。

  (五)、谈学习感受

  学习本文,不仅要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要学习作者奇特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运用。从而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所追求的最佳效果。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给予点拨、表扬和肯定。

  (六)、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独特、奇妙的想象力来抒发自己对蝉声的特殊感悟。由蝉声悟出了人世间喜怒哀乐本是很平常。由蝉声悟出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人生的主旋律。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夏》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老师们,我说课的题目是梁衡先生的散文《夏》。这篇文章选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文章。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欣赏散文优美的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的描述。

  4.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学习中我们已经把单元的目标向学生交代清楚,也做了课堂练习。这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和学习迁移能力,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本课的重点是: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语言的魅力。

  4.收集有关夏天的美文.美句。

  二.说程序

  1.检查预习和引入课文(控制在五分钟以内)

  用投影1写好本课字词,要求学生注音,解释。

  注音: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澹澹(dàndàn)

  解释: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主宰:主管,统治。

  黛色:青黑色。

  2.检查字词完后,用投影2演示王维的《苦行》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hé)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略作解释:(涸:河里无水。纨:很细的丝织品,相关成语:纨绔子弟。)

  提问:诗歌描写的什么季节?用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态度。

  学生思考三分钟,回答后,明确:怨夏。

  提问:老师引出这首诗,有什么目的?学生回答后,明确:与梁衡的《夏》作比较。板书:夏梁衡。

  3.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也用一个字概括梁衡对夏的态度?

  五分钟后,提问,回答,明确:赞夏。板书:赞夏。

  提问:梁先生为什么要赞夏呢?全班学生按座位分十二个组讨论。

  1——11——21——32——12——22——3

  3——13——23——34——14——24——3

  每组综合意见后,派代表发言。综合学生意见。概括,明确,板书:景美,人勤。

  提问:景美,人勤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明确: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4.布置学生每人轻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5.全班举手表决,选出大家最喜欢的段落,全班大声朗读大家最喜欢的段落。

  6.拓展:全班学生按座位分十二个组讨论,每组派一个学生上来写出本组学生对夏天的感受,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概括。

  7.学生写完后,教师略作评价。

  8.布置作业:选择不同的方式查资料,印证本组写在黑板上的感受。(可以组内协作完成)

  A、上图书馆(要求写出资料,标明书名,作者,页码)

  B、上网(要求抄出资料,注明网址、网页。)

  三、说教法,学法以及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2.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有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校的校情是:学生不住校,不晚修,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我校的学情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极差,教师要加强督促。

  3.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意这样做。

  4.语文学习的意境,重在感悟。因此,学生自己觉得哪一段好,教师理应顺水推舟,不必强求他们说出理由,只用朗读来加强这种感悟就行了。

  5.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因此,学生们讨论后,上黑板写出,交流感受很有必要。

  6.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坦背中学邮编:xx412

  电话:076xxxx106

  电子邮箱::jxxxlin20xx@yxxoo.com.cn

  作者邮箱:jixxxin20xx@yxxo.com.cn

《夏》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把握。

  一、 说教材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主要包括夏朝的兴衰、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替,以及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进行分封的概况。本课是本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开篇章,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以及结合教材的分析,我主要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知道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知道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动脑筋问题探究等环节,运用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进步性,体会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残酷性;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 教学重难点:在三维目标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设计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分封制;因为夏朝的建立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难点:分封制;因为分封制内容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还很缺乏。

  二、 说学情:

  本课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刚升上初中,对周围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于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但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缺乏,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力求做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三、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法:阅读教材法、读图学史法;直观传授历史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20页嫦娥奔月的故事,创设历史故事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问题“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主要以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线索,适当调整课本子母顺序进行讲授新课。

  1、 夏朝的兴衰

  首先,通过谈话法,提问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记得夏朝建立于何时吗?”激发学生思维,温故而知新。接着展示禹的图片以及夏朝的地图,通过图示法,让学生直观观察,说出夏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等,再由教师概述夏朝建立后的情况。而学习这个子目,主要让学生掌握夏朝建立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会设计一个动脑筋环节“夏朝建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同学们学习到这已经知道夏朝的建立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进而由教师补充奴隶社会的时间范围(夏商周春秋)。然后提问学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个朝代,那么夏朝为什么会衰亡呢?”从而过渡到暴君夏桀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1页第三段小字部分内容以及夏桀把人当作座椅的图片,让学生尝试归纳夏桀的暴行,从而明白夏朝为商朝取代的原因,认识奴隶主统治阶级统治的残酷性,并且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

  2、 商汤灭夏

  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谈话法,提问学生以下问题“商朝建立于何时?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是如何统治商朝的?商朝的统治有一直延续下去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情境下掌握知识。同时展示商朝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找出商朝的都城、地理位置和范围等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最后播放视频《封神榜》中商纣王施行暴行、骄奢淫欲的片段,加深学生理解商朝被西周取而代之的原因。并且过渡到第三部分的学习。

  3、 武王伐纣

  在这里我主要展示牧野之战的图片,借讲述牧野大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西周建立的过程。接着再展示西周的地图,让学生找出西周的都城、地理位置等,同时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地域图,并且提问学生“有句话叫做‘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而西周的版图相比夏商两代要大要广,周武王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巩固他这得之不易的江山呢?假如你是周武王,你会怎么做?”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过渡到本课难点的学习——分封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通过层层设问“什么是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分封制实行的结果是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动脑动手动口掌握这一难点。同时利用教材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尝试标出每一层人的身份,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

  课堂总结:通过板书结构,通过谈话法,让学生尝试回忆夏商西周更替的时间以及顺序,并且结合教师的引导概括本节课的重难点,巩固学习效果。

  布置作业: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完成教材25页活动与探究一制作表格。

  五、 说板书设计

  利用提纲式板书,有利于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抓要领,掌握学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夏》说课稿13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夏感》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体现了新教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编辑思想。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感》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感。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教学《夏感》这篇散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握写景文的写作方法。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刚接触初中的文章,阅读的兴趣较高,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积极,思维也很活跃。这也有利于课堂中形成互动参与的气氛。

  但对于文本的感悟,他们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三、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语言优美,饱含情感,描写景色特征细致,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学习本篇散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出示幻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行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

  学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由于初一新生对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接触较少,虽然刚刚学完《春》和《济南的冬天》,但学生对景中情 ,情中景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审美意识还有待加强,我就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出示幻灯)

  四、说教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1、品读法。是一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同时字里行间又充满了阳刚之气、磅礴之势,特别适合学生的朗读。教材的单元要求也指出:“要在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品析,以读促品,以品促读。

  2、情境教学法: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条件创设相应的情境,缩短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便于体验感悟,深化认知。

  3、自读点拨法。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五、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时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透彻,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2、勾画法。在对课文的分析中,勾画出重点词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这使学生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读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这学法能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六、说设计

  (一)导入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 、服务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达到学习目的。这几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其间穿插图文声多种信息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象性,让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习《夏感》正值深秋时节,落叶纷纷,寒气袭人,学生们早已淡忘了夏日的繁茂与火热,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我巧设问题: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事物。(展示图片) (夏季) 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出示幻灯),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夏天走进课堂,活生生的再现在学生的心中。我再根据他们的口语表达情况,适时适当的给于激励性评价,进而通过这样的一句话:“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导入新课。(出示幻灯)

  (二)感情朗读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检验课前的预习效果,我出示了作者的照片,请同学来介绍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效果,加深对作者的印象。

  为了朗读课文顺利进行,扫清字词障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运用了这样的一张幻灯片,作者介绍、生字词(出示幻灯)让学生通过认读, 解释词语,看拼音写汉字,同桌合作检查等活动增强学生积累词语的意识,巩固本课字词认知基础。

  检测预习这一环节要适当肯定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感受课前充分预习便会在课堂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梁衡的这篇散文以磅礴的气势,倾吐着夏日的“升腾”之气,是一篇很适合朗诵的美文,于是我决定以播放背景音乐,教师精彩范读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对朗诵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让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评价,进而总结朗读这篇散文的技巧和方法。由学生范读,师生评价,大家齐读来推动散文朗诵达到高潮,让学生沉浸在夏日美的境界中,感受夏日的“升腾”之气,进而能够初步感知散文的整体内容。

  (三)、品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夏天”。(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相应信息。学生可能找到的词语:

  第1段:紧张、热烈、急促;

  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热

  风浮动的;飘着熟透了的麦香的;气势磅礴的;滚动的、升腾的;

  第3段:色彩金黄的;春华秋实之间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气蒸腾的;蓬蓬勃发的;

  第4段:紧张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获的;

  第5段: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

  2、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呢?

  讨论归结: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等方面描写。

  (板书)3)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的“感”是什么?

  ——热爱自然,赞美劳动。

  再读课文,感知文段内容

  教师通过提出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培养学生在语言材料中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发现散文内容的把握和记叙文有所不同,需要把抽象的词语和内容具体化,积累经验,提高努力,终身受益。

  (三)赏析语言:

  这篇散文的迷人之处在于他的语言魅力,,学生在《春》《济南的冬天》中已经学会语言品味的方法,在这一课中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以达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共同发现美,品味美 ,我也充分利用计算机(出示幻灯)化抽象为具象,化枯燥为生动的优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形象感知和语言品味。

  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夏天的景色、色彩、旋律的呢?

  明确: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我欣赏的佳句是——, 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同时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填空式的问题设计,使得学习行为指向更加明确,旨在面对全体学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勾画出文中词语,将学习的主动性放在学生身上,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仿写练习:

  ?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叶圣陶先生说:“文学鉴赏就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能获得晶莹的宝石”。为了强化语言品味的成功意识,鼓励创新,让读与写结合。我决定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今后写作奠定基础。(出示仿写练习)

  (五)比较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创造性地拓展延伸,本课我设计的是比较阅读:峻青散文《海滨仲夏夜》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去比较1、写景顺序2、写景手法

  七、说板书

《夏》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写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国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史上,中国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重难点

  纵览本课,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思维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也是发展时期,因此我将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我使用复习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即复习上一单元只是,同时引出禅让制,教师指出在大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导入今天所学新课。

  2、教授新课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个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图片,设置问题: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知识,认识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设置第二个问题,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获得大禹“涂山会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大禹的地位提高,进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次,板书,夏朝的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且结合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地图,认识到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通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简单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过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引出启继承王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让学生讨论书中“想一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认识到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区别。

  第二个部分,板书,夏朝的发展。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分析据此所获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这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夏朝就这样一直繁荣下去了吗?过度到下一个子目的学习。

  2)在第二个子目“商汤灭夏”中,

  首先,结合书本,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设置讨论问题: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于此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族的强大,引导学生推断:商灭夏。接着,板书商的建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商建立的时间、都城。

  其次,观察《商朝形势图》,使学生认识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迁都,通过设置提问: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商代迁都的`原因。板书:盘庚迁殷。通过地图册,使学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书商代的发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学生在国家机构上的建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阅读部分,以及观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蚕》、《商代铁刃铜钺》,体会商代经济文化的进步。

  3)在第三个子目“武王伐纣”中,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设置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纣的残暴。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局?引出武王伐纣的事实。板书:西周的建立。学生归纳时间、都城。接着,通过书本议一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书西周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诗经》节选及课文,提问: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有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归纳西周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师指出,西周经济的繁荣同样也是平民的劳动者所创造的。

  再次,板书东周的建立: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归纳知识点: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4、〖巩固练习〗做配套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在教学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讲故事等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制大事记年表的方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夏》说课稿15

  一、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1 教学目的: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理解“芊芊、磅礴、澹澹、细滋慢长”等词语。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行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

  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 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3 教学方法:

  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畅游、领悟。运用讨论法正确引导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最终领悟到作者赞美夏的真正目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激情导入,朗读竞赛、品读美点、鉴赏美点、讨论、质疑、积累佳句、仿写句子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在郎读中领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探讨、在朗读中积累。

  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个良好情景的设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用下面的这段话作为导入:春的百卉萌发,给人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秋的收获给人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春游芳草地,夏赏绿池荷,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你们对夏天的感受是什么?(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夏天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作家梁衡独特的感受作一个比较,突出作家的独特感受,因为大多数人是不喜欢夏天的。) 学生谈对夏的感受,教师顺势导入,是啊,夏天有它的烦恼,但也有它的快乐,刚才你们回答很好,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感》。

  文本解读 检查作者生字词

  1 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主要作品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 字词:学生识记“芊芊、磅礴、澹澹、细滋慢长”等词语。(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来设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字词拼音掌握得不够好的问题。)

  (二) 感情朗读 整体感悟

  1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想象文中画面,应注意把握好作者对夏天的热爱之情、夏天节奏的急促,要读出感情。(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靠读出来的,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诵才能在课文中获得语言的美感,与作者思想达到共鸣,体会到作者那对夏天的种种独特感受。多读,自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夏天的热爱之情,和夏天急促的节奏。)

  (三) 问题探究 梳理层次

  (1)你捕捉到文中哪些夏的画面?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

  (2)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具体内容 ,通过文章描写的几幅画面来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人一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的山坡上密密的草 黛色的绿荫 烦人的蝉儿 火红的太阳 翻滚的麦浪 浮动的热风 成熟的麦子、万物蓬勃生长等自然景象,以及夏天的色彩,农民辛苦紧张的劳动场面,表达了作者赞美自然、歌颂劳动之情。(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四) 美读课文 赏析语言:

  请同学们在文章里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以“我欣赏的佳句是——,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进行赏析。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赏析句子的方法:抓住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句中的关键词,如一些形容词、动词,来分析这些修辞和词语在句子起到了什么效果。同时自己也揣摩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把修辞方法和动词用到写作当中。(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和写作方法,今后用起来也得心应手。达到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这一目的 )

  (五) 仿写练习:

  分小组合作探讨: “夏之色”和“冬之色”是什么样的?仿照文中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写完后读给全班听,同学之间点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将所学运用到笔头上,在课堂上有效的进行练笔,通过这一个环节,达到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这样一个目的,学习写比喻句、对偶句。学生之间点评,及时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对别人的评价,在活动中查漏补缺,获得进步。)

  (六) 比较阅读:

  阅读峻青散文《海滨仲夏夜》,比较分析写景顺序,写景方法。掌握写景要注意运用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调动感官等方法。

  (六)家 庭 作 业

  1 作者认为夏天美丽,赞美夏天是因为夏天肩挑春秋两季,代表的是为了收获而付出艰苦努力的过程阶段,那么在现阶段,同学们也正是处于人生的这样一个阶段,我们应当如何打扮自己的青春风景,使自己变得更美? 课后写一篇150字的感受。

  2 摘抄关于夏的古诗词

  结束语: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们的年龄是金子般的。愿你们在人生的黄金季节,激情飞扬,英姿勃发,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华章。(多媒体出示)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四 教后反思

  掩卷遐思,整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夏》说课稿】相关文章:

《夏》教学设计11-19

关于《夏了夏天》05-04

说课稿09-08

泉水说课稿10-26

绿毛龟说课稿11-18

《雷雨》说课稿11-19

说课稿范文11-22

《爱莲说》说课稿11-14

《秋天》说课稿12-24

《送行》说课稿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