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说课稿>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11-29 19:07: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狐假虎威》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狐假虎威》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共九个自然段,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的故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对狐狸,老虎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特点——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愚昧。

  二、说学情

  二年级是属于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的时间不会太长,他们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主要是通过“读”来获得,二年级的学生对寓言故事非常感兴趣,所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及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3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假、威”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转”会写“眼、爪”等四个生字。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故事性强,理解重点词句,对了解事情经过,从而明白狐狸成功的原因十分必要。教学中,余老师把了解事情经过,分析人物神态和对话,体会动物内心世界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定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上余老师致力于建构简单而富有时效,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 切入课文,突显一个“趣”字

  余老师由手指游戏导入课文,“一个手指头啊,就像毛毛虫”,两个手指头啊,好像什么?三个手指头啊,又好像什么?一直玩到五个手指头。这个游戏,就像是一团线。余老师呢,牵起了那根线头。孩子们呢,手、眼、心齐用,一路抽丝剥茧。有意思地找到了五个手指头表演的——有着锋利的爪子,有着百兽之王之称的老虎。自然而然地引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二)随文识字,凸显一个“活”字

  1是学生在自读中,余老师充分从学生的识字经验着手,调动学生的生字积累,引导学生随文主动识字。如“嗓”“转”。这个嗓字这么复杂,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问题抛出来,孩子们动起脑筋来。加一加,编字谜,如此识字,有趣更有效。“转”字是个多音字,一个读音是第三声,一个读音是第四声。怎么很好地把它读准确呢?余老师从两种读音的不同意思入手,交给孩子辨析的方法。当“转”字表示改变方向或位置时,读第三声;围绕一个中心运动,读第四声。余老师的这种,先借助语境读准多音字,再联系旧知识进行拓展补充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儿童特点,又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

  2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相互提醒难点字,在相互提醒中互补识字。由此,让学生获得随文主动识字的成功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转化为新的学习内动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兴趣。从而主动养成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三)分层朗读,突显一个“实”字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课,余老师以读为主,多读组合,以求实效。比如:在初读时,余老师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品读,赏读时,余老师要求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儿;导读时,余老师渗透方法;自读时,学生便可以循法练读。期间,余老师相机启发、诱导、点拨、指导运用,真正让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读到会读。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余老师设计了以上板书。狐狸和老虎的卡通画,代替了原本冷冰冰的两个词语,让整个板书生动起来。狐狸、狮子和吓跑百兽这三者之间的线条设计也颇耐人寻味。狐狸借了老虎的威风是实线,狐狸吓跑百兽用的是虚线。事实上真正吓跑百兽的是老虎,所以老虎吓跑百兽余老师又设计成了实线。实线虚线之间,让孩子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又有了提升。

  老师们,这节课上完了,但留给余老师与我的思考却有很多很多,在此,我真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给予我们最真诚的帮助。谢谢大家。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2

  教材解读

  狐假虎威写的是一只狐狸狡猾的骗过老虎,不但使自己逃脱了危险,而且让其他动物纷纷逃窜的故事。比喻依仗别人势力来欺压人。课文中的狐狸的神态、语言,都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如:“眼珠子一转”这与老虎的“犹豫不决”“半信半疑”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的结果,动物们被吓跑,老虎被骗上当,狐狸的狡猾与老虎的愚昧表露无遗,这篇充满情趣的寓言故事,生动形象的语言适于“读”极具争议的人物适于“评”,引人入胜的情节适于“演”。

  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容易被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学习起来并不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而且学生朗读的欲望很强,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读后分析人物特点。通过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总之,学生应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学习词汇,明白寓言故事。

  教学目的

  1 通过寓言知道成语的意思,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对寓言故事,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注意健康的价值取向。

  2 对狐狸的做法有现代的独特见解。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在平时的印象中的狐狸和老虎说说.

  ( )的狐狸 ( )的老虎

  师借机引导:有一天老虎却没有斗过一只又瘦又小的狐狸,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六课。

  2阅读理解 整节课就围绕

  ( )的狐狸 ( )的老虎

  通过学生的各种方式的读来理解,来填空。

  3 指导朗读 重点读出狐狸“狡猾”,老虎“半信半疑”。

  4课外延伸 以一只聪明的小猴子发现了事情的端倪,它给狐狸和老虎各写了一封信,他会说些什么呢?

  以 “ 我想对你说”为题,发散学生思维,更现代的理解故事中的狐狸和老虎。

  总之,我这节课就本着让学生说,让学生演,让学生读这一标准,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理解寓言,完成教学目的。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最苦与最乐》。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最苦与最乐》是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底三单元中的第三课,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梁启超先谈未尽责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论证思维有很强的严密性,富有说服力。本单元四篇课文均是议论文,且为本套教材唯一的议论文单元。而本文是本单元最突出,最具议论文特点的文章,以这样一篇论点鲜明、讨论严密,论据充实的议论文居中,有助于学生总结,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以后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拟用两课时:第一可是侧垂了解议论文中观点(论点)和材料(论据)的关系以及文章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课时侧垂品析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富有灵性说服力的语言,拓展练习。这里说明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语文理标》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级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议论文中观点(论点)和材料(论据)两大要素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特点,从而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积累文中白语、俗语、名言佳句,并初步学会分析观点和材料。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提炼文章主要意思,理解重点语段为规范,推而广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在议论文的三要素,重点也是难点。考虑到学生初学议论文,不一定很快把握住。虽然本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但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着重抓住观点,理清文章结构,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把教学重点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法】

  正如上面所说,学生初学议论文,往往会有一种畏难情绪,认为议论文深奥难学,或者只是简单理解突发议论等,虽然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单元也已学习两篇课文,尽管都是立论文章,有一定的特色,但对学生学习借鉴解读这类课文的方法偏少。本文议论特点比较突出,因此,作些引导归纳是必要的。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拟采用引导学生以探讨方式交流学习考试方面的“最苦”与“最乐”,然后要求学生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勾画摘录作者眼中“最苦”“最乐”的语句,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理清文章结构。同时,精读“最苦”部分,以点带面自学“最乐”部分,相机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说教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初学议论文,更应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拟采用点拨启发和学生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术语、概念,而用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组织探讨,引导进一步接近议论文,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然后再因势力导,引导出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具体表现力。

  问题讨论法。用实际问题引发思考讨论,从心理上克服对议论文的畏难情绪,找到阅读的突破口。

  整体感知摘录法。采用默读方法,抛出问题,要求勾画摘抄,粗通文章,感知整体。

  精读示范教法。教师与学生共同精读课文“最苦”部分,作好示范,迁移学习课文“最乐”部分,同时理清关系,突破重难点。

  【说教学程序】(从5步说明)

  教学程序设计:问题讨论――整体感知――精读示范――能力迁移――总结推进,以下以此为纲进行说明。

  (一)问题讨论,导入新课

  课文导入要尽量解开学生畏难的思想包袱激发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拟从学生较为苦恼的学习考试入手,请学生谈谈他们的苦恼,然后说说最高兴的(最乐)。这样设计是从学生生活找到突破,让学生有话可以说,易融入本文的学习中来,作了很好的熏染和铺垫。

  最后,教师可以在讨论基础上抛出,今天我们来看看梁启超眼中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他认为人生在世面对这样的“苦乐”应该怎么办呢?

  (二)整体感知,精读示范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摘抄文中的古语、俗语、名言佳句等,梳理后要求学生围绕导入中的问题在文中勾画摘抄,并完成题板上的三个填空,即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但____,而不能____。经过讨论完成后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可分成三部分。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初步把握文中的观点及脉络为下面进一步解决难点作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步,组织学生重点阅读课文“最苦“部分,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小组交流讨论:“为什么是最苦?有什么可以来证明?”同样之用勾画摘抄法,很容易找到要点,如:

  1、为什么是最苦?

  “凡人生在世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躲避。

  2、有什么可以来说明?

  “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点拨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不尽责任最苦,缘于――良心的监督,致死不已,无法排解,也不能逃避。

  通过这样的精读,初步教会学生明确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分析材料,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启发了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意识。

  (三)模仿自学,能力迁移

  通过对“最苦”部分的精读训练,诱导学生自学剖析“最乐”部分,也可以借助小组的力量探讨学习。本部分侧垂说理,但学生还是可以把握住相应的 句子。如: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其乐。人生须知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快乐之权,操之在已。之所以把这部分作为自学,主要是学生对本部分的理解较容易些,也为了让学生明白原来“尽责任”与“负责任”均谈读“责任”的态度与想法,恰如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开。这样自然而然地理清两部分,即最苦与最乐之间的关系。这个环节再次强化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自然也明确了本文的论点了。

  (四)总结推进,拓展阅读

  在“整体”至“局部”的教学构思中,适时总结,推进设置悬念,让学生意未犹尽,是一节课很好的收尾。拟用“作者认为要快乐须负责任尽责任,不能逃避,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或想法让一切都快乐起来?”目的为推进思考,更重要为下节课铺设条件,让学生课外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无形教育作用得以发挥。

  第二为更好地保证让学习效果,不仅“举一反三”,更要“举三反一”,强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分发文章《怀疑与学问》作为课外拓展阅读材料,作为作业。

  【说板书设计】

  本文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反映课文内容,做到简明、概括、美观。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论点:

  一、(1―2)论述“负责任最苦。”(事例)

  二、(3)论述“尽责任最乐。”(道理)

  三、(4―5)论述“勇于负责,不逃避。”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手法独特,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已经开阔,有种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教授两首古诗。采用教学模式:激趣导入——学习生字——古诗赏读——互动交流。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导入。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净慈寺风光,教师讲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其中就有诗人杨万里。展示杨万里的简介,直接导入要学的诗题,请同学齐读解读。

  2.学习生字。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跟读,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音韵美。同桌之间互相正音,小组比赛认读生字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字拆解后编顺口溜或字谜来记忆。

  开火车认读生字,根据动画演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纠正,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3.古诗赏读。逐句讲解,指名学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给出生词解释,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佐以西湖四时风光、荷花映日图片加深理解。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所以不必逐字深讲,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碧”“红”突出的视觉感。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曾读过的关于西湖风光的诗。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相互评议,比赛背诵。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葡萄沟》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四个内容

  1、葡萄沟盛产水果:

  那里不仅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还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等(第一自然段)。

  2、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

  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

  3、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

  夏季,种在梯田里的葡萄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绿叶底下,十分美丽(第二自然段)。

  4、葡萄沟不仅物产丰富、景色美丽,而且那里的人也特别好:

  淳朴的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当葡萄成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拿出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对于本教材,我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品词赏句来体会文章蕴涵的情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和重视情感的熏陶”。具此并结合前面分析的教材情况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教学,并将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知能目标:

  运用学法迁移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2、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在理解生词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读懂句子,并读出感情,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第二自然段。本段共有4句。第一句写葡萄的种植地点,从第2句开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分别写了夏季和秋季,葡萄成长和成熟时的情况;第4句写在葡萄成熟的日子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的表现。文章的难点也在第二自然段,要准确领会第二自然段的词句,并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五、说学情、教法、学法

  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因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此外,随着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学,喜欢大家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发现,喜欢和他人交流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为他们提供施展特长,展示才能的机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按自己的理解来读,按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了情景创设、组织讨论交流、相机诱导、以读代讲、开放课堂,课外延伸等教法,学法是采用自主学习体验法、合作交流探究法、相互辩论法、思维拓展图文结合想象法、品词赏句法。《新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还有这样的教法、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品读、感悟和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学习程序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玩是小孩子的天性,我以充满激情的导语(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去葡萄沟玩一玩好不好?),以去葡萄沟玩一玩引起小朋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借助教室里挂上成熟葡萄的环

  境布置等手段努力营造气氛,让学生好象进入了葡萄沟世界,这样做,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而后安排用课题“葡萄沟”一词说一句完整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语言训练与说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

  环节二:自主学习体验,合作交流探究。

  1、根据学生的说话,相机幻灯出示研究专题。出示幻灯内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研读课文,并思考:

  a、你认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吗?你是从那些词语、句子体会出来的?请你选择体会最深或喜欢的词句,与同学交流,并试着读出感情。

  b、像这些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你喜欢怎样读懂的,请与同学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巧妙?”

  在这个研读专题中,不仅有研究的目标和要求,而且包含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过程提示。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2、展开研读这是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的主要环节,作如下安排:

  ①自学自研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思考分析,边读边划边注。为后一步小组讨论的质量、有效度打下基础。

  ②自由组合小组,自学伙伴作交流相互合作,丰富阅读认识,教师应在座间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自学自研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

  环节三:反馈学习成果,相互辩论诱导。

  我始终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按自己的选择,交流学习成果。读是个性行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会跟着学生的跳跃性思维随时调整引导思路,并在交流过程中,穿插落实课时目标,还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

  全班交流研读专题a时,采用相互补充辩论法、思维拓展图文结合想象法、品词赏句法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来感悟体会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从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热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全班交流研读专题b时,相机诱导回顾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方法,并且也落实了本课的重点。

  在此过程中根据集体的反馈信息适时板书。(板书附后)这样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感悟表达能力。

  环节四:拓展创新,开放课堂,课外延伸

  趁热打铁,设计开放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方式,提高了兴趣,锻炼了能力。(选一个完成)

  1、现在我们到葡萄沟游玩一一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感受。能不能把你的感受想法,写下来,画下来,唱下来,让所有的老师、同学看看我们班的风采,为我们班争光?你准备怎么办呢?写作不错的,可以写一段话夸夸葡萄沟,做做广告,也可以写封信给维吾尔族老乡;画画不错的,可以画下你看到的;唱歌不错的,可以自己写写歌词,来唱一唱,陈老师帮你录下来;只要你想得到的都行。

  2、给维吾尔族老乡写写信,写游记,想当当小导游的,可以写写,你准备怎样介绍葡萄沟。

  七、附板书设计

  葡萄沟

  盛产水果:品种多

  好地方

  景色美丽:

  时间

  夏季:茂密的枝叶像凉棚

  秋季: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老乡热情好客:吃个够

  葡萄干有名:颜色鲜、颗粒大、味道甜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由贝类引入,讲述了古人对贝的喜爱,讲解了一些由“贝”衍生出的汉字,如:赚、赔、购、贫、货等,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刚开始是用具体的事物帮助记忆、交流思想,然后依靠集体的智慧,经过时间的锤炼,就形成了汉字。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汉字的起源不了解,但这一课形象生动地讲解了与“贝”相关的汉字,学生易于接受。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汉字知识,在课外拓展汉字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汉字的起源及相关知识会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低年级能使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要求:

  知识技能

  1.默读课文,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

  2.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与偏旁有关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归纳一批学习过的形声字来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3.教学重、难点:

  识字教学始终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况且本课为识字课,教学重点: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义特点,掌握贝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中书写不同的特点。教学难点:有贝字推衍开去,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思想,借助图片,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同时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观察、谈话,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突出在玩中学乐中学,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同时注重教给孩子识字方法,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导入。

  出示复习字词大屏幕出示:

  贝壳 贝类 漂亮 珍贵 饰品 随身 容易 损坏 钱币 参与 钱财 有关 赚钱 赔付 购买 贫困 甲骨文

  (1)出示本课词语自由读一读。

  (2)指名读词语师生纠正读错的字音。

  (3)全班齐读词语三遍。

  (4)单独出示文中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在多读中对词语复习巩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看看吗?快打开书33页。听范文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思考问题等。

  ①讲“贝”字的起源。

  ②人们把贝壳当作“饰品”用以佩戴。

  ③人们把贝壳当作“钱币”购买东西,同时列举与“贝”有关的汉字。(设计意图:初读部分给学生作好示范朗读,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切实地感知整文章。)

  (三)介绍甲骨文。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它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简单介绍甲骨文的由来)

  (四)贝”字是如何形成的呢?

  贝的写法演变

  (五)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指名说明每个自然段的大致意思。

  3.精读理解,重点突破。

  A.学习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贝壳是什么?出示贝壳图片。

  (贝壳是保护动物身体的铠甲。)

  (2)在甲骨文中贝字的样子像什么?

  (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壳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就是贝字的起源。

  B.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是贝壳在古代的作用作为饰品。

  (1)除了珍贵、漂亮,贝壳还有什么特点?

  (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

  (2)它在古代有什么用途?

  (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

  (3)根据这个特点,用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表示什么。

  (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

  (4)除了书上列举贝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其她贝字旁的字吗?

  (学生查字典回答)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范本,活学才能活用。于是,我设计了查字典,从示范开始,再让学生巩固部首查字典的方法,从而激发了他们的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文本中走了出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贝的故事

  贝的特点:珍贵、不容易坏 装饰品

  用途:用贝当作钱币

  赚 赔 购 贫货

  设计意图:采用图文式的板书,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还达到了使学生在无意注意中不断识字认字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小毛虫》是意大利的艺术家达芬奇写的。文章描写了一只小昆虫从结茧到破茧羽化的变化过程,从而告诉人们: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将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课文从一开始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小毛虫的貌不惊人及行动的迟缓;到小毛虫并不因此而悲观失望,而是尽心竭力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最后一节作者用欣喜的笔调写了小毛虫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二、说学生

  本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不很强,可能是由于女孩多的缘故,

  三、说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新教材中,还强调了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它贯穿于教材的各个部分,也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后练习中有“说一说”及“听说活动”,都集中反应了启发学生想像的教材编写意图。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启发想像,在表达中加强词句的理解和积累”,明确这一目标,强化这一意识,是正确把握新教材教学目标,也是积极探索、实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础。

  教学设计说明:

  《小毛虫》是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二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课。根据教材要求,二年级(下)的教学重心应完成从识字向阅读的过渡。本单元阅读的主目标是读短文理解词句,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有关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在教学本课时,学习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上,学习边读、边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伙伴间的交流从而理解一些关键词、句,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课文1、2节通过对比学习加深词句理解。如,通过图片、音乐的渲染帮助学生理解“欢歌曼舞”的意思、,以欢快、轻松的朗读体会“各种昆虫”美好生活。通过对描写小毛虫句子的反复朗读,边读边思:小毛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抓住“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一点点”、“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理解“笨拙”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小毛虫的“可怜”,这时,学生内心的感受就会自然体现在低沉、缓慢的朗读中。

  课文3、4、5节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文章“道”之所在,也是学生体会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根据学习实际,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通过听、记、说、二次出现等方法对文章深刻含义有所感悟。

  教学反思:

  《小毛虫》是意大利的艺术家达芬奇为小朋友写的寓言故事。一条可怜而又笨拙的小毛虫要想脱胎换骨,要想羽化成为美丽的蝴蝶,必须经过自己尽心竭力地“工作”。通过毛虫的羽化,告诉每个孩子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惟有这样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为。

  教学过程共设立了六个教学活动板块,通过课件的演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我觉得使用得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活动板快:媒体的视听欣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他们仿佛听到了昆虫们轻快的歌声,看到了昆虫们优美的舞姿,仿佛同样感受到了昆虫们的快乐和喜悦。听,他们的朗读是那样富有节奏。瞧,他们脸上的神情是那样欢快。他们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轻歌曼舞”的意思,这还要归公于课件制作的精美,不仅吸引了同学的耳朵,还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

  第三活动板块:成功地通过读句子,看录象,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通过集体观看小毛虫的“挪动”,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叫“挪动”。在此基础让学生们联系课文说出小毛虫的笨拙。它的“笨拙”就表现在它爬行的速度很慢很慢,向前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一点儿也不灵活。学生在朗读中用他们的语音语调读出了毛虫的“笨拙”。

  第五教学活动板块中的“练一练”学件为孩子带去更多的色彩和图案,逼真的画面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得更完整,更优美。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感受文字的优美,加速教学的进程,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8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也是我和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发展的最终目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实践应是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土壤。于是,“在真实的阅读中学做真人”是我在《画家和牧童》这一教学实践中展示的教学思想。

  一、析教材说学情定目标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内容。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本课以牧童那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以戴嵩虚心向学的行为渗透了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近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识字是重点,但不是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成为我本课教学的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阅读中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能力目标:

  促朗读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不断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只有在交往中学会谦虚,在合作中敢于说真话的品质”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二、说流程谈教法展思想

  “返朴归真”是新课程中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什么是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许多仁人志士倾全力而研究。低年级的课文虽短,却肝胆俱全。尝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树立从小爱读书,多读书的意识,是我的教学主攻方向。下面我通过以下环节来展示自己一些略显稚嫩的教学思想:

  1、赏画评画,走近画家:

  课前,师生一起欣赏李苦禅、齐白石、徐悲鸿等绘画大师的名画,使学生初步领略到画家的风采,并能体会说出画家的画是不同凡响的。此时,选出一副画让学生去评价其不足之处,他们就会顿感诧异,“大画家还会画得不好?”趁此疑惑之时,老师马上引入课题:“在很久以前,就有一个从没有上过学,又没有画过画的牧童,却向一位大画家提出了意见。你愿意认识他吗?”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中。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体会到生活才是赏画、评画的源泉。

  2、以读代讲,感悟真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读”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读”这条主线,采用自由读、默读、个别读、指导读、评价读、创设情景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⑴读课题谈感受大写“画家”,小写“牧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充分谈自己眼中的牧童和画家是什么样的?在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画家与牧童的距离,为下文牧童敢于说真话做了铺垫;教师在此过程中迅速掌握学情,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做到以学定教。

  ⑵初读全文整体感知你觉得故事中的画家、牧童怎么样?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气。

  ⑶精读课文学做真人:

  ①在阅读中要有真实的感受为此,我有以下创新:

  A、创新之一、学科整合,在实践中感受“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不容易理解的,我充分开发身边的资源,把美术老师请进课堂,亲手演示中国画的画法,让学生在绘画实践中感悟“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再由美术教师向学生介绍戴嵩的有关知识,内行谈内行,学生更易感受戴嵩的大师风范。介绍后,再次引导学生读人们的评价语言,定会惟妙惟肖。在阅读中质疑,在释疑中阅读,真实的阅读让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

  B、创新之二、眼耳口脑,多方面感受抓住文中的人物对话,并结合书中的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每个人的表情、神态、语言。先说后读再演,体验出戴嵩的确画错了,牧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样设计中,学生朗读能力、想象力、对文本的理解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在阅读中逐渐生成了。

  创新之三、创设情景,深层感受体验源于深层次的思考。“如果当时牧童没有看到戴嵩的《斗牛图》,这幅图就这样传到了国外,被国外的农夫看到了,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情感由此上升到一种爱国的境界。在这一高度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式的阅读,真实地体会到“谦虚好学”和“勇敢建议”也是一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更需要谦虚好学的品质,更需要我们每个人敢于说真话的勇气。

  ②在阅读中要有真实的收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于是,我设计了积累与“一”有关的词句,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在说一说、写一写中积累语文。

  ③在阅读要中有真实的评价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是本课力求体现的评价理念。“你愿意学谁?为什么?”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人要谦虚,博采众长”的思想就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脑海里了。在实践中学会评价,让牧童的勇气增强学生评价的信心;在合作中学会欣赏,戴嵩的谦逊更是让被评价者佩服。教学中我时时、处处给学生评价的舞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自评、互评中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

  3、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课堂天地小,生活无穷大。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到生活。课后拓展练习设定为:

  ⑴评价身边一个熟悉的人。

  ⑵上网收集更多的名画进行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⑶读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鸟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课文在介绍鸟的有关知识的同时,还突出了人与鸟的朋友关系,意在让孩子们从小增强环保仪式、懂得爱鸟、护鸟。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鸟岛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第二、三自然段写鸟岛的鸟。第四自然段写来鸟岛的游人都很爱鸟。

  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很适合朗读、背诵。课文配有插图和照片,形象地展示了鸟岛的情景,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觉爱护身边的鸟类。

  2、 借助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鸟岛风光的迷人之处和六月鸟岛热闹的景象,体会文中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朗读中体会鸟的多,鸟岛的热闹,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重点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把词、句的理解寓于朗读训练中。

  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从小爱鸟、护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如下教法:

  1、角色体验法。“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本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生活与情感体验,通过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到鸟岛是鸟的乐园。

  2、情境教学法。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

  三、说学法:

  1、角色体验法。

  2、在朗读中感悟,在想象中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多媒体展示插图)这是什么地方?复习字词以及第一段的内容。

  过渡:青海湖鸟岛可是闻名中外,我真想变成一只鸟儿,飞到鸟岛上。你们呢?

  来,就让我们一起展开翅膀,边飞边听,边飞边看,开始飞往青海湖鸟岛的旅程吧。

  (设计说明:课一开始,教师创设情景,让孩子进入展开想像,进入课文,以获得独特的体验。)

  二、第二段

  1、范读,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展翅飞翔。

  2、交流,你一边飞,一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边交流边指导表演:

  3、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了,大家像约好了一样,飞来一群又一群。鸟儿们,飞到这个环境优美、食物充足的地方开心吗?和分别了半年的老朋友相见了开心吗?那就让我们张开翅膀,开开心心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

  (设计说明:课文第二段语言简洁、用词精炼,对于学生来说,有较大的想像空间。在本段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变成鸟儿,身临其境,更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词的精确)

  三、第三段

  1、过渡:转眼间,春天过去,夏季来临,六月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自由读一读第三小节,等一会儿来介绍介绍。

  2、从鸟岛上鸟多、窝多、蛋多三方面进行交流:

  鸟多: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鸟岛上鸟的种类多、数量多。

  重点展开想像:你们这些鸟儿们都在岛上干些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

  然后完成填空:鸟岛上的鸟儿千姿百态,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热闹极了!从而理解这句话:这六月的鸟岛可真是鸟儿的世界!

  窝多:用手做成鸟窝进行演示,理解“挨”。在朗读中体会鸟窝的多。

  蛋多:(教师创设情景)呀,这里怎么有两个蛋到鸟窝外面来了呀,我来把它们放进窝里,行吗?让学生在辨析中感受蛋多。

  3、小结,

  这么多的鸟、鸟窝和鸟蛋,深深地吸引了游客,你能来介绍介绍六月的鸟岛吗?

  指导朗读、背诵第3段。

  (设计说明:第三段是全文中写鸟最具体的一段,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学生在角色体验中,领略了鸟岛热闹的景象,自己也化身为鸟,在热闹的鸟岛上活动、休息,从而体会到课文用词造句的好处。)

  四、第四段

  1、师:听了你们自豪的介绍,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来这儿游玩的客人特别多,他们——(引读第四节)

  2、鸟儿多,鸟蛋多,随便抓几个有什么关系啊?你们说呢?

  3、来岛上的游客们是怎么对待你们的.,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所以……)说话练习。

  4、除了鸟岛以外,你还愿意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安心地生活?

  (设计说明:通过以上教学,希望学生能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到爱鸟护鸟的重要性,从而突破课文的难点)

  五、拓展学习一首小诗,情感升华。

  六、布置星级作业:

  ★做一回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鸟岛。

  了解有关鸟岛的相关知识。

  ★★★ 设计一句爱鸟护鸟的宣传语。

  (设计说明:星级作业的设计体现了作业设计的坡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作业积极性。)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属于第一学段。本册教材包括15个单元,我要说的是第4单元。

  下面我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部分八个方面研说这一单元。

  一、说课标

  (一)学段目标:语文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由五方面组成,分别是: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综合活动、自检。

  在识字、写字方面:会认432个,会写220个,同时熟练掌握累计70个左右的常用偏旁部首,抓住字形分字的结构、字音、字义,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的识字方法。明确写字的目标是写对、写好、写快。阅读方面,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至少17篇古诗文,会参与课堂讨论。表达方面,能够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表达清楚自己的意见,能把句子续写完整,会写留言条。知道日记什么样,能写5篇左右的日记。综合活动,参与至少4次班级的综合活动。自检,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评。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结合本单元内容说具体目标。(第四单元)

  在识字写字方面:1.认会27个生字。2.写会13个生字,书写楷书。3.积累部首左耳刀和示字旁。阅读方面:①朗读课文,想象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②背诵《流动的画》和《祖国在我心间》、语文天地中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揣摩字形,把字写好的习惯。

  表达方面:鼓励学生口头组词,会用文中的重点词语造句。学会合理想象。

  综合活动,结合语文天地,结合地图,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说教材

  说完课标之后,我们再来说教材

  ◆我将先后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讲述。

  (一)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上有四个显著特点:

  1.重视积累,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积累,如引导学生识字、写字,不仅学会认字、写字,而且渗透汉字的文化;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文化精品、背诵经典的古诗文、名家格言,感受丰富多彩的文章样式和语言创造力。

  2.重视感悟生活的能力。三篇课文都是从孩子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金钥匙”适当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提示和引导。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还有“自检”,培养学生自审能力。

  3.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编排,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推进的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课文和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

  4.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教材打通语文课本、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其他学科的、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查找资料、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

  (二)编写体例

  北师大版教材不同于人教版,以内容整合,主题单元形式呈现,包括:文本、课后思考题、语文天地。全册教材最后还设计有查字表、认字表、写字表等内容。

  以本单元为例:包括单元主题名称:努力。主题课文《上天的蚂蚁》、《第三个小板凳》。还有拓展阅读《包饺子的故事》。“语文天地”中则安排了:“描一描,写一写”,“抄写音节”,“比一比,看谁写的多”,“把意思相关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照样子说句子,再抄写下来”,“读一读,背一背”。还有金钥匙安排了学习默读。

  (三)内容结构

  二年级上册共15个单元,按内容可以分主三大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第四单元教材由2篇主体课文和1个《语文天地》组成。

  编排的2篇主体课文分别为一篇儿童视角《流动的画》《视国在我心间》和一篇自读课文《我们的祖国真大》,都设及了有关祖国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想象感受祖国的秀美。《语文天地》除了有描一描、写一写、比一比以外,还安排有描绘祖国山河秀美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感知祖国的语文活动。

  (四)立体整合

  横向整合:主体课文虽然体裁不同,抒写事件大小不同,有身边小事,也有回国大事;所写对象不同,但都是紧紧围绕热爱祖国的主题。其他栏目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相关语文活动。

  纵向整合:

  一上“家”《家》;二上“祖国”《流动的画》《祖国在我心间》;三上“祖国在我心中”《国徽》《回自己的祖国去》《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四上“民族之花”《爱我中华》《草原》《中国结》;五下“龙”《龙的传人》《大人们这样说》;六下“珍惜”《可爱的中国》。

  三、说建议

  说完教材,我们来说建议

  1.教学建议:

  这个单元我分以下五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流动的画》

  第二步:教学《祖国在我心间》

  第三步:自学形声字识字,完成积累词语。

  第四步:完成语文天地

  第五步:背诵《望庐山瀑布》,积累形声字和古诗。

  ①识字与写字:20xx版课标:注重写字姿势,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引导主动识字,写字每天都要安排十分钟以上。

  独立识字,以词为单位识记。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会意字、编字谜等)

  写会生字词;每天十分钟写字。

  ②阅读:20xx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读懂课文,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③口语交际:20xx版课标: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互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由字而词,到短语,进而到句子的延展练习。

  ④写话:20xx版课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根据实际写一写自己看到的春景。

  ⑤综合性学习:20xx版课标:结合语文学习,观察社会,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评价建议:

  ①评价标准:

  识字与写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字意;独立识字;关注毛笔书写)阅读(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背诵积累)写话(兴趣习惯,文从字顺)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参与意识、情感态度、学会倾听与交流)

  ②评价方式

  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展示型评价、奖励性评价、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①课堂教学资源(文本资源和多媒体资源)

  ②课外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和生活资源)

  结束语:

  研说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语文新课标,构建高效新课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解读,敬请指正,谢谢!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18课《雷雨》。本课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雷雨》是第四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感受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压”等几个生字,会写“垂”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我觉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的难点在感悟雷雨前天气闷的让人透不过气来的这种紧张气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准备采用“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于那场雷雨中。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说过程】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分三步进行《雷雨》第一课时的教学。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关于雷雨你知道些什么?(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课堂开始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进入文本,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后,马上进行第二步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要让这么小的学生说出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是很难的。为了突破重点。所以我选择了给调皮的课文打乱了顺序,出示课件(课件内容是打乱顺序的课文及相应的插图)。请你给他们排排队的这种方式,希望把这种叙事方法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这环节安排三位学生读。与初读课文相比较,这次读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在读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听和思考的任务,让他们思考,朗读的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我觉得读要体现层次性和目的性,扎扎实实地读好每一遍课文,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所以安排了以上教学环节。文本是读懂的,不是看懂的,更不是讲懂的。所以我设计了第三步教学。

  三)品读课文:本课时安排了品读雷雨前的段落。

  自由读1—3自然段: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那种紧张气氛——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也赶来凑热闹。

  这种气氛真的很难言传。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用得很妙。但我估计小孩子从这个压字感觉不到闷热。我想还是得让他们进入到情景中去(所以在这里出示课件,雷雨前的景象)。这时教师同时用语言去营造这种情景,渲染这种气氛。“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像巨石一样向你压下来了,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夏天的午后,天气非常炎热,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越压越低,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这时我要求同位互相读。互相说。小组比赛读,进一步品读文本。了解雷雨前的景象。我就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在体会风大这个环节里,让学生角色换位,当一当小树。有经历,才有感受。没经历,就去创造经历吧。我这样鼓励孩子们后。再让孩子们分角色演。进一步感受雷雨前的这种景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品读这个环节,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为了检验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相机出示“压,乱,垂,虹”这几个要认的汉字,检验学生是否养成随文识字的好习惯。这时学生的心已经有些散了,在最后几分钟安排了写一写。指导,描红静心书写”垂”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还在激情引趣上下了一定的功夫,让学生能主动愉快学习,让学生学会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爱好语文。

  以上教学环节是我的点滴想法,具体教学效果还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教材简析: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有趣的发现”这一标题,中心词是“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含义是“发觉”,如发现大路上车来车往;在科学研究领域,它的含义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标题中的“有趣”,是用于修饰“发现”的,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或喜爱。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要发达得多。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可以起到深入理解书面文字的效果。

  三、教学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巩固10个生字、8个词语及1个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昆虫图片,配以悠扬的乐曲,之后我请孩子们想想自己想做岛上的哪种昆虫,为什么。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二)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内驱力,驱使学生冲破现有时空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遥远的意境中。在《有趣的发现》的教学中,理解“考察”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达尔文在岛上观察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在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这样,学生就能熔入到那一场景中,更好地领会词语的意思。

  (三)情感的升华

  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安排了一个环节:看谁能把达尔文感到奇怪的感觉读出来,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在孩子们的情感和课文情感多次发生共鸣之后,孩子们已经完全置身于情感世界,和达尔文一样充满了好奇之心。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苹果为什么落地》是北师大版《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好奇》中的一课。本课主要是探究由地球引力而产生的一些现象,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和交流中,逐渐认识到“重力”形成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实验的能力。

  第一课时主要探究第一个活动过程“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让我们来研究吧”,这是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由地球引力产生的一些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实验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

  会描述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器。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法

  本课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落地的现象为基础,按照“谈话导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汇报小结——拓展下课”的科学认知程序,来探究“苹果为什么落地”。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解决方法——自行验证解决的教学步骤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从教学方法上看,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暗箱类事物”的科学探究历程,让学生意识到从事物内部探究事物的本质是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

  四、说教学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伊始,先出示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时,苹果落地的图片,讲牛顿的故事,让学生围绕苹果落地提出问题,从而引出课题——苹果为什么落地.

  (二)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引导学生猜想“苹果为什么落地”?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该怎样设计实验?实验中要用到什么仪器?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从而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让学生在小组内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苹果落地的模拟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中的发现,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四)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实验中的现象与发现展开讨论,学生的发现

  (五)板书设计

  苹果落地

  牛顿————————科学家

  (发现好奇)

  苹果落地

  观察研究

  16、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五、教后反思:

  我很高兴,也很赞叹孩子们,他们对自然科学的态度让人钦佩,也让人折服。

  1、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从上面的片段中我思考了很多,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借课文中的“例子”,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篇课文显而易见,是让学生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同时也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因此,我在课前布置了学生去搜集一些有关牛顿和地球吸引力方面的资料,课后再作一些拓展,这样做一者初步培养学生的信息吸收能力,二者也是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的具体地运用。

  2、和学生一起学习。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地方,一起探讨的地方,一起寻找答案的地方,而不是为了书本在教学。撇下教参,拿着书本,走进学生,融入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我感觉那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3、研究性学习进入语文课堂。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忽视对学生“情商”的开发,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丧失,而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本堂课上,学生对讨论的话题极有兴趣,很想急切地知道答案,对于地球对哪些东西有吸引力兴趣极大,同时也想找出反驳别人的理由。因此在完成这次的课外寻找资料过程中,学生便表现得非常主动。在课外寻找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性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发挥,并且蕴含其中的探索精神,更显珍贵。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外寻找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语文,丰富自己。也使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画杨桃》是人教版二年级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请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看杨桃,发现这个角度看杨桃,确实就像个五角星。老师借机教育同学们看事物要有自己的角度,并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同时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因为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最后写老师的教诲使“我”终身难忘。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倒”。

  2、能积累“靠、视”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3、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4、能说出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说教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说学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这节课我引导学生按“看看—找找—读读—说说”的步骤进行探究。即引导学生用心看,想象着说,认真读,仔细找。

  在理解重点的教学中,我想先运用旧知识导入新课,再用实物吸引学生感官,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学生间自由的交流等手段,让学生明白道理。

  对于难点,我想先采用小组讨论、逐句分析的方法找出每句中的关键词,再反复朗读,联系实际来加以突破。

  学生活动过程设想在分析重点段落时,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配以自由读、分角色读等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感悟一下课文。在理解老师说的这段话的意思时,可以自由的讨论研究,再加上刚才现场观察的感悟概括而出。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分为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激趣导入——识记生字——整体把握——深入讲解——拓展交流”五个环节进行讲解。第一课时负责前面的三个环节,第二课时需要复习回顾再完成后两个环节。

  1、激趣导入。《画杨桃》是一篇很贴近学生课堂生活的课文,我设计的导入方式就是用学生上美术课临摹引出课题,一方面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让学生领悟到课文中的主人公就在我们的身边,另一方面引出学生们的兴趣,画杨桃会发生什么呢?

  2.识记生字。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布朗读任务。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比如组词造句、寻找形近字、比赛认读等。对于较难的字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提醒学生注意笔顺笔画,学生在练习本上描红书写,教师巡视,并对写得较好的同学提出表扬。

  3.整体把握。请小老师带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回答,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口语概括有一定的帮助。在整体把握文脉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或者不懂的问题,老师也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同学原因,而是让同学们去“我”的座上观看?这件事为什么让“我”终生难忘

  4.深入讲解。逐段讲解。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回答自然段的内容、“我”画杨桃的过程、态度,画出杨桃画成了什么,为什么画成这样?帮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多媒体展示出杨桃的不同角度图片,请同学们再次观察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角度看的杨桃东西也不同。抛出质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一步步地往下深入学习。同学们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后来怎么样了?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这种变化。引出角度不同样子不同的道理。指导学习朗读同学们的语气,强化一开始同学们嘲笑“我”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体会这中羞耻的感觉,读出这种反差感。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这种情绪,另一方面将同学带入到课文中,体会到老师这样做的教育目的。指导学生朗读老师说的话,表现出老师耐心的态度和谈心式的教育方法。

  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对最后一段的想法。对学生进行模拟设问,比如当别人的看法和想法与自己不一样时应该怎么做?深化主题主旨,让学生将学习到的道理带入生活中去。

  5.拓展交流。和同学一起完成课文后边的题目。鼓励大家互相评价,指出优点。联系生活实际,互相说说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或者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行动。

  六、说板书设计

  13画杨桃

  起因: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经过:同学们嘲笑,老师神情严肃角度不同,样子不同

  结果:终生难忘

  不要……要……,要……要……

  这篇课文篇幅较前面较长,所以我采用很简练的板书设计,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大概思路。让学生明白,无论课文长或者短,我们都可以通过正确方法将之精炼简化。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课的内容。本文叙述了夏日里,萨沙一家到郊外去度假。恰逢暴雨,年仅四岁的小萨沙在家人的影响 下,把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虽然这只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字里行间,却蕴 含了深刻的道理。既渗透了“不甘当弱小者,要争当生活强者”的文本价值观,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发人深 省,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

  围绕小学中段教学的训练重点,并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同时以句型转换、比较、标点符号的使用为训练手段,进一步理解句子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甘当弱小者,要争当生活的强者”,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弱小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从而懂得“不甘当弱小者,要争当生活的强者”,并引导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弱小者”。

  二、说教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上,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由于本文是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篇章,在教学中,我主要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近乎文本的真实情景,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 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第一,我通过创设情景对话,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在暴雨来临危急之时,自己是甘当弱小者,欣欣然去接 受雨衣,还是勇当强者,把雨衣让给别人?从而懂得“不甘当弱小者,要争当生活强者”的人生价值观。第二,我通过创设实际生活画面,把学生由文本引入生活, 引导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保护弱小者”,使学生真正受到思想的启迪。

  2、朗读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重点句段,加 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在情感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把三维目标落实到每一 个孩子身上。

  3、基础技能训练法:教学时,我主要抓住萨沙和妈妈的对话,特别是萨沙的三句话。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基础上,以句型的判断、转换、比较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为训练重点,使学生体会到萨沙的不解、不甘与自豪;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引发心灵的碰撞。

  三、说学法:

  让学生充分自读,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边读边思、边读边画则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着重进行基础技能训练,交流思想,把读、练、说、写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主要在于:形象生动逼真、声色直观感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情景教学更加逼真,更能煽动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思 想、人物情感的体悟。同时也为教师节约时间,留下更多的教学空间。当然,多媒体并不是利用得越多越好,而是适时、恰到好处地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于事无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由“弱小”引入新课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扣文眼“弱小”,首先通过展示街头乞丐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为学习课文设下感情基调。接着过渡,引出课题。然后点燃学生的学习望:“我”是谁?“弱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课堂创设的感情基调与文本基调一致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其次,以质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1、速读课文,理清脉络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自读雨前部分,了解事情的开端。

  雨前部分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由于雨前部分比较浅显,在教学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与合作来完成。

  【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由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到了解事情开端的自我体验感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同时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品析雨中部分,体悟感情,渗透思想教育。

  1、多媒体播放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的场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此时此刻,如果只有一件雨衣,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由于当代孩子受庇护太多,依赖性强,自我为中心较重,不懂得感恩,更别说是关爱他人。所以我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再现自己的思想,为与下文萨沙的对比埋下伏笔,引发思想碰撞,震撼心灵。】

  2、过渡,多媒体展示萨沙与妈妈的对话。(去掉标点的,并要求学生合上课本)

  ①自由朗读,试着给它加上标点。

  【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对句意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判断的。凭着学生的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完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落实“双基”的训练。】

  ②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加深感受。

  主要是从语感上帮助学生对句型的判断,促进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③着重抓住萨沙的三句话,判断其句型,训练句型的转换,并通过句型的对比,体会句子饱含的思想感情。

  ④练习巩固。

  ⑤反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从句型的分辨、句型转换对比,标点符号的运用,从而真正落实“双基”训练。凭借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交流与判别,从中体会句子饱含的思想感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3、联系生活,拓展思维,升华感情

  ①讨论:在雨衣传递的过程中,跳过了托利亚。你猜猜,托利亚是怎么想的?

  借助文本插图,引导学生从人物表情上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从侧面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②交流:萨沙的身上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③拓展:多媒体展示真乞丐和伪乞丐的画面,你有什么话想要对他们说吗?

  【马丁曾说:“没有引发任何行动的思想都不是思想而是梦想。”所以说思想教育如果只停留在认识与触动层面上的话,那只是瞬间的、没有效应的;只有引导学生由思想触动到指导行动这个层面上的教育才真正是思想教育。】

  (四)、复述巩固,结束课堂

  【复述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一种形式,同时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一定的概括能力是为他们升上高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浓缩,应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我的板书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语言简洁,条理清晰,把握重点,表明中心,便于学生理解。

  我不是最弱小的

  让雨衣:爸爸

  妈妈 → 萨沙 → 野蔷薇

  争当强者,保护弱小者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1-06

小学二年级语文《泉水》说课稿11-02

二年级语文我们成功了说课稿08-22

关于二年级语文说课稿06-09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11-16

二年级语文《我选我》说课稿08-12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1-15

中职语文说课稿07-16

小学语文说课稿04-28

初中语文说课稿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