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寓言》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寓言》说课稿1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谈话:你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故事的最后谁得了冠军?它为什么能得冠军呢?如果它们再举行一次比赛,你会想什么办法使小白兔反败为胜呢?
2、揭题并板书
二、学文明理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灯片出示)
①、比赛时以为“我准拿第一”的许小满,为什么没讲好
②、从未参加过讲故事比赛的凌云,为什么讲得有声有色?
2、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3、指名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回答。
4、讨论:
学了课文,如果让你从许小满和凌云中选交好朋友,你会选谁,为什么?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辨析明理
1、说一说
《知了学飞》的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议一议
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用“yes”or“no”回答,并说明原因)
3、记一记
齐读格言,并背一背
4、读一读
读故事《学演讲》想想: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教那个年轻人两门功课?
二、总 结
自满是失败的祸根,谦虚是成功的法宝。记住“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要虚心,不自满。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寓言》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4课《寓言两则》。
2、课题里有两个生字,谁能把他们读一读?
3、什么是寓言?寓言就是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就是两个寓言小故事。
4、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揠苗助长》
二、初读课文
1、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课文里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焦急、宋国、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等词语,学生读词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揠苗助长》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三、指导读文
1、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农夫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师范读
3、大家注意看“焦急” 的“焦”,我们应该怎样记住它?
生描红
4、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想,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农夫的焦急?
5、课件出示: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巴望”是什么意思?
6、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我们把词语换进去读一读,看一看。
课件出示: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7、农夫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所以就——(课件)天天到田边去看。
8、这段中还有个地方表现出农夫很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一起看句子:(课件出示)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9、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吗?农夫为什么觉得它一点也没有长?
10、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体会一下农夫的焦急心情。
11、心里着急就得想办法啊,于是就在那想啊想啊,终于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它的办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他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
12、同学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13、想出了办法应该很轻松才对,农夫怎么会“筋疲力尽”呢?
14、课件出示图片:虽然是这么的累,你看看他脸上的表情:高兴着呢,因为他算是看到了自己的禾苗生长了一大截。
15、看到自己的禾苗生长了一大截,虽然累,但还是高兴,同学们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16、农夫觉得自己的办法怎样?
17、读第三自然段。
18、都这么累了,农夫怎么还这么兴致勃勃的呢?
19、 齐读这段话。
20、农夫这么急着让自己的禾苗快快长高,得到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
2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如果你是这个农民的儿子,看到了这一幅情景,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呢?
22、 现在你知道“揠苗助长”的是什么意思吗?
四、 表演内化
1、这么精彩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啊?
2、表演结束了,老师想采访一下他们。
(1)“农夫,看到你的禾苗长了一大截,心里怎么样啊?”
(2)“小禾苗,被农夫拔了上来,你有什么感觉?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吗 ?
3、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对农夫说点什么呢?
4、学习完了这则寓言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5、我们不光要明白这个道理,最重要是要真正引以为戒,在生活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寓言》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掩耳盗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以及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选自语文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课,讲了一个盗铃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铃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这种人是极可笑的。
这则寓言以文言文的形式向我们讲述,全篇共42个字,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约、生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这则寓言。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中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准备铃铛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在课外已有所了解,并且文言文后面配有大意,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学习起来可能仍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我采用范读引路--导学铺路--点拨过桥
2、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教师点拨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我这堂课的设计主要分四部分: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
(三)理解内容,揭示寓意
(四)创造表演,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揭题、解题
1、首先播放动画片《掩耳盗铃》,让同学们欣赏。
2、揭示课题,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中来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进行导入环节时,我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他们播放动画片,学生边看动画边听故事,听完后揭示课题,让学生说出故事的名字,然后告诉学生:《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就是从古代文学作品《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自然高涨了。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2)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语言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不同,先听老师范读一遍
2、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注意语气和停顿
(2)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自己不明白的字、词或句子旁边做上记号。
(3)检查自学情况。A.指名试读课文。B.质疑(这个问题不宜急着解决,可放到下一环节中)
目标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动力。有了学习目标,学习起来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再盲目了。因此,在教学第二环节时,我通过大屏幕将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齐读,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对这种文体还很陌生。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我先范读一遍课文,让学生注意语气和停顿,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去读,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自己不明白的字、词或句子旁边做上记号。再检查学习情况指名读课文,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质疑,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但是这个问题不宜急着解决,可放到下一环节中再去解决。
(三)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寓意
1、自己对照译文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学生相互交流疑难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
(1)重点理解字、词的含义: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怳然--形容声音很大
(2)理解“欲负而走。则铃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铃怳然有音”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讲清楚内容即可)
4、问题贯穿,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这个盗铃人的想法、做法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先讨论,然后交流,分析。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那个人想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行了,可是他却掩不住别人的耳朵,他的做法只能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这种做法叫(自欺欺人)( 板书)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可笑的。
5、你从这个故事中能汲取什么教训?(或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
6、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读出来。
在教学第三环节时,我先让学生对照译文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再做上记号。这里,学生上一环节中画出的问题有的自己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难点问题再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就为课堂节省了时间。复述课文,训练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讲清楚内容即可。紧接着我紧扣主题,以一个问题贯穿进去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盗铃人的想法、做法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里我考虑到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没有直接给盗铃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是给学生留足空间去思考、感悟、然后交流,最后教师小结。很自然地就过渡到寓意,“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学生谈起来就很轻松了,重难点不攻自破了。最后再指导有感情朗读,通过自由练读,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来。
(四)合作表演,扩展延伸。
1、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给故事补充个结尾吧!
2、指名回答,我们把这个故事完整的演出来好不好?
3、小组内合作表演,分出角色,准备道具
4、全班展示表演。
5、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6、课件出示: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第四环节时,我先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补充故事的结尾,然后把这个故事完整的演出来,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可参与其中分出角色,准备道具,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事情很多,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这个问题看似平淡,实则是课堂上的又一次小高潮,将学生的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最终回归生活。
我们学习寓言故事不只是要读懂内容,领会寓意,更主要的是要会运用,为此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可以说是对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反馈,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说作业布置
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④阅读下一则寓言故事《画蛇添足》
(这是一项选择性作业,设计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和开放性)
五、说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 -- 自欺欺人
(“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我设计了少而精的板书语言,使古文内容更为清晰。)
《寓言》说课稿4
第一、教材特点:
两则寓言选自《伊索寓言》,篇幅短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语言流畅,讽刺性强,能激发学生联想、想象兴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和《伊索寓言》等有关文学常识。
2、学会分析寓言情节,领悟深刻寓意的学习方法。
3、联想、想象,培养初步写作寓言的能力。
4、领悟寓言哲理,联系生活与自身实际,培养健康情感与高尚人格。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目标2学会分析寓言情节,多角度领悟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习难点】目标4领悟寓言哲理,联系生活与自身实际,培养健康情感与高尚人格。
第四、教法与学法:
客观上讲,思源学校的学生基础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始终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为此,在教法、学法上,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法:搞好导学案设计与课件设计,问题要小、浅、易,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学习任务,有所收获。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多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针对课文实际,设计了导学案程序作业,引导学生一个个去完成,让学生逐步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寓言》说课稿5
学习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本领,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课后反思:略
《寓言》说课稿6
一、确定目标
1、课标的摘引:了解寓言这一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课标的分析分解:共六步
第一:解析内容标准和确立关键词
从句型结构来看,这是一条“内容型目标”。行为动词有“领悟”“获得”“借助”“理解”。其中核心概念是:“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理解基本内容”“了解寓言这一文学样式”。
第二: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理解基本内容是针对《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篇文言文说的,概念体系包括:文言词语而、将等一词多义;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词类活用雨、富;文言句式:此何遽不为&%8222;乎。这些是学习的重点。领悟作品内涵则是针对全文而言的,概念体系包括:文章写了什么人或动物,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这是学习的重点;获得有益启示包括:理解寓意,联系生活谈体会,这是学习的难点。总结寓言的特点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第三: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对领悟作品内涵部分适用的行为动词是复述,说出,文言文还需要辨析、翻译;对于获得有益启示部分主要行为动词是交流,评价,总结。
第四:确定行为条件
对于基本内容、作品内涵确定的行为条件是:结合课文,独立思考;
对于获得有益启示、总结寓言特点确定的行为条件是:结合课文,小组合作。第五: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对于独立思考内容的行为表现程度是准确、完整、简明。对于小组合作内容的行为表现程度是细致、深入、全面。
第六:综合上述思考,确定学习目标
1、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2、通读全文,能够完整而简明地复述每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分别说说四则寓言的寓意。
4、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的启示。
5、总结寓言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并尝试改写、编写寓言故事。
下面,我就以所确定的学习目标为主线,简单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这是我今天说课第二个环节。
二、落实目标
本课共有四则寓言,其中《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是现代文,《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是文言文,所以,本文我分为两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了解伊索
配上一组欢快的儿歌,导入:不知道大家的记忆里还有没有那只骄傲的兔子,努力的乌龟?不知道那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有没有走进你的梦里?同学们,童年的我们正是在这一个个经典的故事里成长起来,并获得了我们最初的一些人生体验,你知道,这些故事都是谁讲给我们听的吗?对,就是那充满了生活智慧和想象魅力的《伊索寓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0课,学习两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导入语唤起学生的记忆,让其交流预习收获,更好的走进寓言。
(二)、走近寓言、讲述故事:
1、学生讲述所了解的希腊神话,以便更好的认识赫尔墨斯这一人物形象,培养其联系已有知识,自觉思考的能力。
2、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实现学习目标的第二点。
(三)、透过故事、体悟道理
1、合作释疑,理解寓意
学生小组合作,自由讨论,概括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出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这一环节中可以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并学习多角度阅读。
如:《蚊子与狮子》的寓意可能会有多种理解:从蚊子最终的失败上可以理解为“骄兵必败”,单单从前半部分还能够理解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也是实现学习目标的第三点的过程。
2、反馈矫正,交流启示
交流从寓言中获得的人生启示,培养学生走出文本,体验生活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第四点。
(四)、延伸拓展,书写寓言
寓言故事常常于无声处响惊雷,文末的陡然一转每每让我们陷入深思,反省自我,思考人生,今天,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尝试着展开想像、续编情节。以《蚊子和狮子》为例,想像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
老师示例: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了,蚊子却因此而得救了。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也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第五点。
以上是我以前两则寓言为例落实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在后两则寓言的讲述中我首先加入了: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第一点。其他过程参照第一课时内容进行。在四则寓言讲解结束后,由同学们讨论总结寓言的特点,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第五点:我总结如下: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活跃思想。
寓言又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这东西让我受益终生。
寓言是一个精灵,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当它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在整个设计上我以童年的记忆为切入点,按照“导入新课识寓言——走近寓言讲故事——透过故事悟道理——延伸拓展写寓言”四个阶段,让学生通过自读,交流,讨论,思考的方式说理解,说感悟,写寓言,根据调节教学的课型模式,全面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特点。
三、检测目标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2分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⑵居数月(居:)
⑶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⑷死者十九(十九:)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一点
2、赫耳墨斯在问赫拉像的价值时,为什么笑?这反映了他问话是怎样的心态?2分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三点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智子疑邻》带给你什么人生启示。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四点
附答案:
1、⑴亡:丢失。⑵居:经过。⑶何遽:怎么就。⑷十九:十分之九,即绝大部分。
2、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
3、让我明白了: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进言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只应在意正确与否,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寓言》说课稿7
小语组:吴春艳 导言:
“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 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都是大可一读的。 说教学目标: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能从简单的语言故事中获取正确的人生启示,让学生在第一环节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感受读书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感受读书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2、能从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获取正确的人生启示。
说教学过程:
1、引入: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阅读课时间,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记得关于书籍的一些名人名言吗?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人类的营养品”;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从这些名人名言中,我们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入好书大家享的环节)
2、由学生推荐,到教师推荐。教师推荐由一个故事引入,引出《伊索寓言》,向学生介绍这本书的作者。
3、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请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寓意
4、从目录中选取学生陌生的寓言故事,让学生猜猜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5、发现《伊索语言》中,故事的寓意从不同的角度看有所不同,目的是让学生对读寓言故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6、提醒学生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7、给学生介绍其他寓言故事书目,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不一定要局限在《伊索寓言》当中。
《寓言》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北风和太阳》是一则寓言故事。它具有简洁、生动、睿智、思想容量大的特点,所以广泛流传,成为全世界传统的儿童文学读物。
北风爷爷和太阳公公它们有自己不同的本领。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对北风爷爷和太阳公公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那这则寓言故事重点就是讲北风爷爷带来的是冷,而太阳公公带来的则是暖。根据这一相反事物的功能,让幼儿也了解了一种自然现象,并让幼儿懂得了北风爷爷有北风爷爷的本领,而太阳公公也有太阳公公的长处。从而使幼儿懂得了我们小朋友也一样都有自己的本领。
二、说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本次活动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北风爷爷和太阳公公其实各有所长。
2、敢于在集体面前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初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三、说重难点
本次活动我把重点定为目标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北风爷爷和太阳公公其实各有所长。
难点为目标2和目标3:
敢于在集体面前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四、说准备
北风和太阳图片各一张。
五、说过程
1、引起幼儿兴趣,帮助幼儿熟悉故事重的两个角色。
2、在讨论重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4、了解小朋友其实也各有所长。
六、说教法与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遵循“三个原则”体现“一个整合”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
一、是教师主导,幼儿主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为主体。
二、是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教学原则,当幼儿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时,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并在尊重幼儿认识过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施加影响。
三、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同事估计兴趣、态度和行为的培养。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七、说特色
本次活动我根据”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完整幼儿“的整合幼儿教育理念,遵循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直观、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寓言》说课稿9
我所理解的阅读教学的整合是在学段教学目标和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关照下的将有相似性和共同性的两篇或多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创造性地达成自己的阅读教学目标,积极推动课外阅读的群文阅读教学。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把《伊索寓言》的整合阅读教学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一、 抓住角色语言,异中求同,切入故事。
首先,打出三个故事中人物的三句角色语言,将议题聚焦在“谎言”上,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力求以简驭繁,为文本细读搭好一个架子,为学习三则寓言打开一个通道。
二、 探究释疑,同中求异,理解寓意。
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紧扣“谎”字,深入理解三则寓言。学习第一则寓言,我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发挥想象,切身体会“酸”字的情境意义,然后利用假设创设情境:如果一只站在葡萄架上的黄鹂告诉狐狸说葡萄是甜的,狐狸会怎么说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狐狸的心口不一、自欺欺人。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自己也曾偶遇的“酸葡萄”心理,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层层深入,学生对“酸葡萄”心理也就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解读。第二则寓言的学习中,我抓住人物语言“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循环往复,激情朗读,为学生积聚情感的同时,创设情境:大哥,那个孩子在喊呢,你为什么不去帮帮他?让学生在角色表演中直抒胸臆,寓言中的道理了然于心。学习《蝉和狐狸》,我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充分体会到蝉的冷静、机智和善于观察后,设置乌鸦和蝉的对话表演,比较出智慧,两个故事的对比,让作为旁观者的学生很容易就分出了是非曲直,寓意也就不言而喻。
三、 回归整体,发现伊索寓言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伊索寓言的行文结构、表达方法、角色设置等,发现伊索寓言的体裁特征,习得读伊索寓言的方法。进而提出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要求。为了指导更具实效性,我给孩子们确立了研究专题,设计了阅读记录卡,力求使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步子迈得更坚实些。
《寓言》说课稿10
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深远。通过这两篇文章, 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对今后学习寓言大有裨益。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能 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 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于漪)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由于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假托的故事,并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是虚构出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要调动自己的思维,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言的寓意。
⑷亲身实践,掌握方法。第一篇寓言,我设计了续写故事的环节,并告诉学生续写的要求与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后,针对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强调。第二篇寓言,我又安排了改写寓言的环节,这样让学生课堂上再次及时地巩固、加深自己对所学方法的认识。
⑸合理延伸,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利用最后设置的一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想法,教师合理归纳引导。希望通过本课的学生,同学们能认识到人生路上的一些正确处事的态度。
学法指导
诵读课文,找出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具体体会文章的寓意。通过两次练习,巩固、掌握编写寓言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课具体针对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个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特点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大致是:创设情绪——质疑解难——拓展延伸——深入思考——总结
1、创设情绪。
以学生熟悉的一则《伊索寓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伊索寓言》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质疑解难。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先请学生品读课文,思考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找出相关语句。再体会都表现了赫耳墨斯怎样的性格特点。(重点体会 赫耳墨斯“笑”的含义。)然后,结合着赫耳墨斯的遭遇,共同探讨读出的道理。最后,设计一问题“赫尔墨斯听了之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让你顺着这个故事 合理地往下编的话,你会怎么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蚊子和狮子》首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本文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去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分析蚊子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思考蚊子的性格特点。之后,再强化文字失败的教训,故设计一题“分析探讨蚊子为什么会被蜘蛛网粘住。体会从中得到的启示。”
最后,检验学生刚刚学会的编写寓言的方法。所以,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改编故事情节。如果给蚊子一次机会,当蚊子战胜了狮子后,你希望它有一个怎样的结局。请同学从“蚊子战胜了狮子”后改写,并说说改写后表达了什么道理。”
3、拓展延伸
4、总结。
5、作业布置:
教育学要求作业要少而精,有启发性。
板书:力争新、实、精
《寓言》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战国策·楚策》。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老虎在森林中寻找食物,捉到一只狐狸。狐狸骗老虎,并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走了小动物们。
这篇古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起因、经过、结果各占一段。故事原本是魏国派去楚国的奸细江乙用来陷害楚国的相昭奚恤时給楚王讲的一个小故事。这则寓言后来形成了成语,常常用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同时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目信从,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的古文不多,本课是初次接触到古文寓言,而且很难有语言实践的环境,因此朗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古文中一些字的古今意思差别比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障碍。
3、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学生在上一篇寓言中有过尝试,但还不熟练,教师要继续带领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
基于以上考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逆遂皆畏”,了解“求、走、畏”等字词的意思。
2、初步学习文言文的朗读,能够正确朗读《狐假虎威》。
3、了解《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借别人势力来欺压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学习文言文的朗读,能够正确朗读《狐假虎威》。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难点:
懂得《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
【主要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以下几大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指导读文,确保正确
三、自学交流,质疑解疑
四、理解内容,想像朗读。
五、练习背诵,扩展延伸。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老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书吗?(喜欢)
老师也像大家一样喜欢书。今天我就给你们带来了一本特别的书,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古书)
这是一本古书,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它,它比我们爷爷的爷爷还要大得多,它最早出现是在两千多年前,书的名字叫《战国策》,这里面有一篇古文,名字叫《狐假虎威》(师板书课题)
你们愿意和这篇古文交上朋友吗?(愿意)
那我们快打开书,它就在我们的书上。这个时候老实交代一下,为了方便我们现在阅读,书中的古文变成了横排的,并且被加上了标点。
【设计意图】
这样的导入设计力求使学生在了解寓言的出处的同时感受到祖国文化历史悠久,产生继续学习古文的兴趣。同时,以和古文交上朋友为大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环节:指导读文,确保正确
此环节主要分四个步骤进行:
1、学生自主试读:同学们先自己读读看,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查看生字表,也可以请教别人。(学生试读,老师巡视,了解情况,随机指导)
2、教师配乐范读: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是因为大家还没怎么和古文打过交道,有些同学在读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准字音。(师配乐范读。)
3、学生练习朗读:你们自己练一练,尤其是那些不好读的句子,可以多练几遍。
4、教师指导熟读:同学们可能都注意了,这篇古文中有四个生字,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几句含有生字的古文,看看大家是不是能把他读正确了?(指名读)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你认为还有那句话不好读呢?咱们一同来读读吧。(还可以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把字音读准。)
预设正音:为、吾、长、己
下面咱们一块来读一读这篇古文吧,熟练的同学就把声音放出来。
天帝使我长百兽。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在教师指导熟读的这一步中,重点指导四个生字所在的句子:“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还有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例如“天帝使我长百兽。”、“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着去读,然后再由教师对那些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进行指导,有的放矢。至于范读,目的是希望让学生去模仿,因为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完全读正确的。
第三环节:自学交流,质疑解疑
1回忆故事。
在学生已经能够把这篇古文读得比较正确后,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故事内容。也就是这篇古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通过预习和读课文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出来。之后老师提出向更深层学习的建议:仅仅明白古文的大概意思,只能当作这篇古文的普通朋友。你们想不想和它成为知心朋友呀?那就得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商讨学法。
随即带领学生商讨学法:怎么才能弄懂古文每句话的意思啊?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基于前一篇古文《滥竽充数》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一些上次课总结的方法:看译文、看注释、查字典。之后教师点拨:看注释可是一种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类似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译文除了帮助我们了解全文的大概意思以外,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明白每句古文的意思,所以大家要在通读译文之后,把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看。
【设计意图】
此设计主要是将刚刚学过的学习古文的方法进行回顾,使学生有意识的在学习之前选择、确定下适合的方法。
3学生自学交流。
(1)学生自学每句话的意思。
(2)同桌提问,组内交流。
(3)老师提问,班内交流。
重点检查以下几句:
天帝使我长百兽。
是逆天帝之命也。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4质疑解疑。
教师提问:你还有哪些问题呢?可以提出来。
(学生提问)
学生集中提问2、3次,师引导学生解答(针对不同情况)
这一环节要处理题目中“假”的意思。如果学生问出:狐假虎威中的假是什么意思,解答。如果学生没有问出:狐假虎威中的假是什么意思,师引导学生问出,再解答。在狐假虎威这个题目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词?
解答方法:先自己想一想,再选择。
第四环节:理解内容,想像朗读。
(一)学习第一段。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这一段主要是通过理解句子和重点字的意思来进行指导朗读。重点字主要放在“求”和“之”这两个字上。建议学生尽量把语速放慢一些,这样才能在朗读中体会到古文的韵味。
(二)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主要通过引导想象故事情景,体会老虎和狐狸的内心活动来理解古文内容,从而指导朗读。
(1)第一句
子无敢食我也。
引导想象:狐狸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什么样?什么语气?(很自信,镇定自若)
他被凶猛的老虎捉到了一点都不害怕吗?(不是的,他是故意装出这副样子,想让老虎相信他,不吃他。)怎么读才能不被老虎吃掉呢?你试一试!
(2)第二、三句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
引导想像,揣摩心理:狐狸为什么要提到天帝?(天帝是天上的皇帝,他最大,谁都得听他的)有了天帝做靠山,那它为什么不说“天帝是我朋友”?干嘛要说让它“长百兽”?(告诉老虎,我比你还大,我是掌管你的,我是有本事的!)那么狐狸肯定要在老虎面前突出自己的靠山,强调自己的位置,还要突出后果的严重性,这样才能吓倒狐狸,你们觉得这只狐狸怎么样?(聪明或狡猾)揣摩着狐狸的心理试着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
狐狸仅编造了一个谎话就从老虎手中逃生,就这一点而言,不能不说他聪明。那么带领学生揣摩狐狸的心理,体会他这个谎话的作用才能使狐狸这个形象更加鲜活,学生理解才能更加深入。
(3)第四句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这一句主要是进一步理解狐狸的聪明或者说是狡猾。他为了让老虎进一步相信他还要让老虎和他到处去走一走,并要老虎走在自己的身后。我在这里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子随我后”?这也促使学生进一步去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尤其是“假”的意思。
此外,反问句式也是这一句的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层次:
a观察句子特点
b将句子换一种说法或说说它的意思
c指导朗读,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d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走”)
【设计意图】
体会句式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需要点点滴滴的渗透,学生才能慢慢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中障碍最大的,这里也只是起一个渗透的作用,以便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古文.
(三)学习第三段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这一段的理解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
(1)体会不同句子中“之”的意思不同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之:百兽(第一段出现了)
故遂与之行。之:狐狸
兽见之皆走。之:老虎
(2)指导学生通过演一演深入理解古文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狐狸和老虎走在森林中,他们各自心里会想些什么,使形象更加鲜活,为后面的理解寓意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演一演这一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此处也适合学生表演,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
(四)评价人物,升华主题
通过学生评价狐狸和老虎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老虎有凶猛的一面,也有愚蠢的一面。狐狸虽狡猾,但也有可取之处,它急中生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正体现了它的聪明。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狐狸的聪明机智,但不能利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更不能仗势欺人,站在老虎的角度来谈那就是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目信从,否则会闹出笑话。
(五)续编故事,深入理解寓意。
第五环节;练习背诵,扩展延伸
(一)练习背诵
(二)看画面背诵
(三)扩展延伸
老师质疑:关于这篇古文,你还想了解哪些呢?比如:这个故事最早是谁讲的啊?当时是怎么一回事啊?两千年前的事儿啦,怎么才能知道呢?于是我向学生介绍有关这篇古文的一些资料。希望是以网页的形式出现。
这节课,我们与《狐假虎威》这篇来自两千年前的古文变成了熟识的朋友。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中,类似这样的古文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去多多结识他们。
作业:
1选择小伙伴,自编自演课本剧《狐假虎威》。
2续编《狐假虎威》这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先行随后
《寓言》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
看。 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
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言》说课稿13
教学内容分析:
《伊索寓言》属于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中的两篇故事都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丰满,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适宜任何年龄的人阅读本文讲述了三则寓言,紧凑密切,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描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使人读后兴致盎然,从其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教益。《狐狸和乌鸦》讲狐狸吃不到蒲萄发语辞蒲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棍骗乡村居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有去帮忙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嘉赞蝉的歌声妙美,但蝉看穿了狐狸的企图,没有上钩。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的成效。
教学流程安排:
一、简介常识
首先以《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这几则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介绍作者伊索其人及其寓言的特点。
二、感知大意
通过初读由学生自己找出第一则寓言的词语,扫清障碍,读通读顺课文,弄清寓言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课开始整体感知,给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其整体性特征是非常鲜明的。 “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真正具有整体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将课堂让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朗读、诵读,让他们自己感知、揣摩、体验、领悟,让他们自己圈划、查阅、讨论、交流。这样,他们就能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摸课文整体,把握文本精髓,汲取精神营养,获取整体效益。
三、感受形象
本教学环节,我打算以狐狸的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为切入点,围绕“你相信狐狸的话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抓住课文对狐狸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挖掘寓意丰厚的内涵,进行浅文深教,短文长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形象,在表演中活化形象,在描述中巩固形象,为学生感悟寓意作好铺垫。
训练一.抓住“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这句话中的“成熟”,并结合插图从色形味描绘葡萄成熟的诱人情景。
预设:“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那葡萄(葡萄又大又圆、又酸又甜、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颗颗葡萄像硕大夜明珠、晶莹透亮??)
训练二:针对 “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设计一项填补课文空白的想象训练:这时,一只___________的狐狸看到了,心想:___________ 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预设:一只又渴又饿(饥肠辘辘 四处觅食)的狐狸看到了心想??(哇,好大的葡萄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哇!葡萄成熟了,我又可以美餐一顿了!??)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训练三:“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狐狸会想些什么办法来够葡萄?可以表演,也可以用语言进行描绘。
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些词:往上蹿 捡起 瞄准 扔 搬 叠 小心翼翼 踮起脚尖 踉跄 四脚朝天
训练四: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说说原因。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在脑海中建立了狐狸的初步印象,为了调动学生的积累,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我抓住四个训练点,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益于学生情感体验,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在表现,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句子“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中狐狸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有无能为力的沮丧,有对葡萄食之无力,弃之可惜的不舍,还有吃不着葡萄的不甘心,甚至有些恼羞成怒。因此,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会,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的词语,多角度、多层次读句子。读出情趣、读出滋味,读出感受,在学生的有滋有味的读中,体会狐狸复杂的心理。
四、感悟寓意
接着我再次回归到狐狸的话:“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开始了感悟寓意的教学,我抛出这样两个问题:葡萄明明是甜的,狐狸也是十分想吃,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现在你想对这只好笑的狐狸说些什么呢?
有了前面对故事形象的感受,紧接着又设计一项说话训练:(预设:狐狸啊狐狸,你明明知道葡萄已经成熟,你却说葡萄是酸的,真是太可笑了。
狐狸啊狐狸,明明是你无能为力,摘不到葡萄,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狐狸啊狐狸,你心里明明十分想吃葡萄,却又吃不到,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引向本质。对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肯定很自然地便能说出狐狸死要面子,怕人笑他无能;狐狸骗人,可他骗人,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而第二问,将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针对狐狸的言行加以评议,学生或驳斥或讥笑,于嬉笑怒骂中对狐狸的可笑行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寓意的揭示架桥铺路。同时由学生对狐狸肤浅幼稚的评价,转向伊索精辟的点评,很自然地揭示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通过对比及品读体会寓意的精辟,及其讽喻那些生活中和狐狸一样的某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种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真正目的,由此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引导学生用智慧眼光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和狐狸一样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种种言行,并从中获得教益: 红红今天考试成绩最好,同学都羡慕,芳芳见了却撇撇嘴说:“有什么了不起,我认真起来比他好!”真是_____________
东东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也没有和妈妈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溜溜球,他却说_____________,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蹲下来看学生”意味着理解、尊重和宽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才可能看到属于他们的美丽风景。但教育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成为成熟的“人”。教师“闻道在先”,有责任“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体验人类情感的美好。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宽容,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与启迪。教学中两个问题的铺设为学生探究寓意架起了桥梁,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所得用在灵活的语境中,容纳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五、辨证接受
《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众所周知,其实这则故事也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较多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希望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的适应性倾向。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酸葡萄心理”。这种能起到心理调节作用的机制,已没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贬义。
设计意图: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学习拓展
自己试着读读《牧童和狼》,小组交流明白的道理,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三题,有感情地这则寓言故事。
《寓言》说课稿14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塞翁失马》文章写塞翁先是失马,后反而得马,儿子骑马折髀,后反而在战争中得以父子相保,环环相扣,一波三折。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二、教学目标
1.根据教材内容,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 应确定为:
『知识目标』
掌握一些关键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品质培养目标』
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意,辩证的看待事物。
[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
1、对内容的理解,先疏通文意再演故事的方式。
2、对寓意的理解、认识,可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
3.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根据你的知识储备,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篇
(教师板书:《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刘安(前170—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之长子,袭封怀难忘。好读书、鼓瑟,善文辞。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淮南鸿烈》。该书虽杂有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但以道家思想为主,主张清静无为。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
2、字音词意。此何遽不为福乎 堕而折其髀 此独以跛之故
三、指导学习《智子疑邻》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2、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二)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邻人之父劝告富人筑墙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2、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3、宋国富人一家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四、指导学习《塞翁失马》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2、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二)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好事坏事能互相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2、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人们不要孤立、静止地看待得失,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辩证地看待得失祸福,要发展的看待事物,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不要过分为一时一事之得失而计较。
五、拓展训练:(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问题:
1、疏通文意
2、这则寓言故事流传甚广,后来成为了常见的成语,该成语是-------------。
2、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为它画脚呢?
4、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六、推荐作业:
续写《智子疑邻》,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有怎样的反应?
《寓言》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生寓言》(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在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侧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侧重人生感悟,本单元侧重人生理想和信念。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人生寓言》是其中意蕴深长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及复述寓言故事;
(2)了解寓言的特点,探究并简要概括寓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入手,探究寓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寓意,培养学生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a 诵读;
b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
(2)、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对于像本文这样有趣的寓言故事,学生比较感兴趣,因此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对这堂课总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即“主动学习于好奇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在轻松氛围中走进寓言。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因此,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角色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及媒体教学法。
说学法: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名言导入,初步感知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绝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述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两大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名言导入,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环节二、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1、简要介绍寓言及作者周国平;
2、字词积累。教师检查学生课前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积累文学常识和字词,落实基础,扫清生字障碍,为诵读打下基础。
环节三、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自由诵读并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环节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
在这个环节我将分别阐述《白兔和月亮》与《落难的王子》的设计过程:
1、《白兔和月亮》
问题一:这则寓言的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关键环节入手揣摩寓意,让学生从白兔的不同心境中体会白兔最后的决定。同时为下一问题做了铺垫。
问题二:“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了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进而引出对人类行为的思考和感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点。
2、《落难的王子》
问题一: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王子的人生感悟,并从中悟出这篇寓言的寓意。在两则寓意的对比中,去领悟面对厄运时人应该有的一种坚韧意志和勇于担当的态度。
问题二:《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情节却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那么这则寓言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从人称、事件设计、语言反复三方面思考)
设计意图:从对寓言故事的构思中,了解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让学生多留意生活,多从生活中去发现,去创作。
环节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六、课堂小结
两则寓言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绝非仅仅只是寓意,希望同学们在幸运或厄运来临时,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坚韧的意志去面对,相信你的生活定会丰富精彩。
环节七、课后作业
1、写课后生字。
2、试写一篇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我把课后作业分为知识类和习作类。用意在于让学生既巩固知识点,又发挥发挥学生想象力,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