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劳动技术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劳动技术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劳动技术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春雨润物细无声——从<缝香袋>教学预设谈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吃盐引发的思考
众所周知,盐是人体健康的必须,但是即便是在物质匮乏的古代,在兵荒马乱的战争时候也没有人会直接舀一勺盐塞入口中。我们总是估计着菜肴的数量,根据经验添加适量的晶盐。在品尝着美味佳肴的同时给人体补充了盐分。
技术课堂的设计学习也是学生技术素养提升的必须,有设计才有创新。学生在设计学习中往往要经历对技术问题的发现,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与原型,优化设计方案等环节。当我们揭开设计神秘的面纱,不禁要问,我们要让孩子跳一跳,摘到设计的桃子,有效设计的准备是什么?这些设计程序可以省略组合吗?设计学习活动等同于画画图?背景文化在设计中如何渗透?在小学启蒙阶段,我们还没有必要和学生交流专业设计术语,让他们按部就班的按照设计程序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本身就进入了一个设计误区,不符合小学生身心的特点。我们倡导教师预设的设计学习活动应该变化灵动,学生在无形中学会设计,享受设计。我想,学生更需要的是如同春雨无声的浸润。
下面我就结合《缝香袋》一课说说自己关于开展设计学习活动的理解。
有效设计的准备——自然流畅、胸有成竹缘自万事具备
材料、工具准备。
(1)教师应提前将所需材料告诉学生,注意收集,如剪刀、针、线、布(棉布、绸、呢、无纺布)布的纹路的选择特别重要。布料本身选择很重要,材质不够坚固的布料,缝的时候边容易毛掉。、填充物(棉花、弹力絮)、香粉(防病型、提神清新型:药材、花露水、香水、干花等)、中国结等装饰。
(2)对于一些不便于学生自己购买的材料可由教师集中购买后分给学生,如防病型香粉,由教师统一买一点,便宜又方便,深受学生欢迎。
知识准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特别是操作演示要求准确、规范。教师和学生都要注重跟教材有关信息收集。比如端午节风俗,挂香袋的历史,香袋种类,功效,常见香袋的缝制等。
相关技术准备。
(1)学生是否具备做香袋涉及的针法、穿线、打结的技能,否则无法在一节课内完成,出现缝边能力差、速度慢,缝做的香袋不能抽紧缝合等。
(2)教师自身准备。教师应了解手缝工具的准确使用和操作技巧。通过制作,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难点,如毛边不翻折,形状复杂的香袋不适合用平针和回针反面缝制,回针缝合更牢固,美观。
作品和半成品准备。
(1)教师缝制展示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形成直观形象。
(2)为了醒目、直观教师应适当放大尺寸制作半成品,颜色对比要强。在第一步示范缝合相邻边时,教师已提前缝好了一条边,在上课时只要示范另一条边,在第三步用平针法缝制袋口时,教师在课前提前缝合了大部分,在课堂只略作示范,强调操作要点,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示范所需时间。
(3)准备一些不同类型、材料的作品,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除课前准备鸡心袋外,可出示娃娃香袋、菱角香袋等,还可出示花粽子等非布材料香袋。
电教媒体准备。一些细小复杂环节,比如针线缝纫展示等借助电教媒体具有迅速、直观、感染性和再现性。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缝香袋》一课在浙教版教材体系安排,做相应调整:
“手缝”原有体系:
四上《缝布袋》技术要点:会穿线打结,辨别布料正反和纹理,掌握平针缝制。
四下《钉纽扣》技术要点:巩固穿线打结,根据用途和扣眼正确选择钉法。
五上《缝香袋》技术要点:根据设计选择针法缝制自己喜爱的香袋。
五下《校服上的技术要点:熟练掌握六种针法,能组合设计缝制一个图案。
小标记
症结所在:
针法滞后。我们日常见到刺绣作品以缎纹刺绣为主也就是齐针法,平针、回针、锁针斜针更多用于手缝缝合,也有用于图案装饰。所以六种针法其中五种放五下而且这时候才出现图例,之前没有任何针脚示意图显然不合适,作为新授还是作为巩固?
缺乏氛围: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恢复传统节日和风俗,但是缝香袋放在下半年而不是端午节前。
手缝,编织技术和编纸绳、陶艺、飞机模型等主题不同的是技术掌握费时,分成四个学期的制作学生难以形成序列。
教材内容技法单一,有利于学生作品迁移,不利于作品创新。利用平针和回针适合在反面缝制后反面,可爱复杂的造型难以缝制。
“手缝”调整体系:
四上《趣味手缝》技术要点:会穿线打结,辨别布料正反和纹理,学习平针,回针,通过设计缝制个性签名巩固针法。
《缝布袋》技术要点:巩固穿线打结,平针和回针缝制,重点落在袋口缝边。
四下《校服上的技术要点:熟练掌握六种针法,能组合设计缝制一个图案。
小标记
《钉纽扣》技术要点:巩固穿线打结,根据用途和扣眼正确选择钉法。
五上《袜子宝宝》技术要点:能组合运用钉纽扣技术和针法。
五下《缝香袋》技术要点:根据设计选择针法缝制自己喜爱的香袋。
基于新体系我们就可以给香袋设计定位并调整课时目标:
学生设计定位
功能要求:通过缝纫针法缝合一个小布包,能够提神驱虫。
技术要求:根据形状设计选择针法,平整,均匀。
结构要求:创意组合、牢固。
成本限制:针、线、布、棉花、香料若干。
课时目标:
欣赏香袋,感受香袋的工艺美和实用美。了解香包在民族文化中的独特意义,香袋既能正气驱虫,又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收集资料、熟悉需要的工具、材料。运用已有缝制经验尝试创作富有个性的香包。(重)能根据香袋的设计选择合适的针法缝制,匀称,平整。(难)
香袋制作方便,体验制作带来的快乐,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和一丝不苟的习惯。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及分析探究、创新能力。
操作游戏先行——融方案、模型一体,玩中设计创意多
卢梭在《爱弥尔》中指出“活泼的性情,快乐的天性,注定游戏是教育孩子最佳的方法”。课的开始我就以游戏一“方形的联想”激发出孩子活泼好动,乐于探究的天性,为创意设计做好了铺垫。“方形的联想”给孩子一块方形的.布料,几枚回形针,一团棉花,四人小组讨论游戏,规则:将棉花包在中间,能缝合成一个封闭的小布包,用回形针先别住展示缝合效果,比比哪一组缝合方法多。如果两块布?更多的布?出示可能的几种样子
(设计基点:有布袋缝合经验,至少有一种;不从香袋欣赏入手框死学生的思维;以游戏操作方式活泼轻松;包一包、别一别类似于服装设计师设计服装打样,融方案,模型于一体,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游戏一形状固定,缝合方式不同,已经有很多变化,接下来以游戏二“变形大考验”:改变布的轮廓来改变布包的样子。学生会说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等等造型。这些千变万化的图案都是香袋的雏形。“如果在小布包中添加香粉小布包又有什么变化”自然切入学习主题,而且学生感觉到原来设计一个有个性的香袋一点不神秘,不困难。
背景文化渗透——为什么而做?千年文明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手中
在所有的端午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人类发明了针,丝、线、布,于是就有了刺绣等各项手缝技术。要说香包的历史,比线还要长。香袋造型甚多,有桃形、石榴形、鸡心形、腰子形、小老虎形等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香袋的传说故事精彩纷呈,香袋是实用价值不言而喻。聪明的中国人更是不断革新,最近胡庆余堂推出的防手口足病香袋可见一斑。有人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家大力推出节假日改革,恢复节日风俗,也为学生制作吹来了东风。怎样了解这些文化传统呢?借助网络查询,课堂交流互换信息,多媒体展示是有效又直观的方法,教师只需给学生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自然也就领会了做香袋的寓意所在,领略了各种传统优秀的设计。
(设计基点:互联网的普及,课外读物的丰富是搜集资料的物质基础,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交流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促使学生提高资料的搜集,鉴别,整理能力)
技术实践探讨——万丈高楼平地起,一针一线让设计绽放华彩
“通过欣赏,你发现香袋缝合时选用针法有什么窍门吗?”让学生明白设计的形状复杂,用平针回针翻面缝制就有困难,需要锁针正面缝,想要装饰性强可以正面锁针缝。如果新序列实施顺利,学生到五下基本功应该过关,教师没有必要和学生讨论缝制方法,学生需要的技术素养是什么呢?是一种反思调整,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引导策略可以搜集学生的一系列正确和错误,美观和不美观的范例请学生辨析,主要包括:针脚过长空隙大、平针缝制靠边、布正反面错误、方法选择不当,袋口毛边没有翻折,线结外露。学生讨论改变方法:将错就错装饰弥补,缺陷处补缝,修剪整理。
(设计基点:加涅在学习信息论中指出对所学东西的检索并不总是在同一学习情景下发生或在所学内容的范围内出现,人们常常要在变化的情景或现实生活中利用所学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概括化或学习的迁移,依赖于是否有线索使知识在新情境下再现出来。)
悬挂展示交流——欣赏造型美、感悟创作美、体会实用美
可能出现的问题:
时间紧张——锻炼机会少,现在孩子的操作效率值得忧虑,一个星期一节课的设置难以保障充分的练习,几个星期的单元设计半成品难以保障。
安全问题——学生会因为工具使用不当或意外伤害,所以温馨提醒少不了。注意检查工具,生锈的针刺破了容易引起破伤风。
劳动技术说课稿2
《套“银蛇”装置》是劳动技术五年级第二学期教材中的一个单元。它主要通过设计、制作套“银蛇”装置,了解其结构特点和电路组成,进一步复习简易电路的连接和铁丝弯折技术。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制作电子小玩具的习惯,为日常生活创造情趣;培养他们交流、评价的习惯,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本单元设想二课时完成。但其中的制作过程对于一个五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颇为繁杂,比如说导线的连接、银蛇的制作与固定、电路的设计等等。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劳技作业的有效性呢?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1,尝试玩耍,激发兴趣
想要设计、制作好一件作品,事先要熟悉了解它的结构特点很有必要: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的特点和作用等等,因此,我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请了几个同学试玩游戏并进行比赛,这样极高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2,小组商讨,设计要求
套“银蛇”装置中,部件组装犹如人之骨骼,电路连接犹如人之血脉,因此,正确连接电路很是重要。复习基本电路,辐射引导学生掌握套“银蛇”装置的电路,探讨设计要求……为设计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设计图纸,交流评价
学生应知了,通过自己设计绘制图纸,交流评价同学的设计图纸并给予学生修改图纸的指导性建议等,进一步复习巩固了电路连接知识。
4,探讨步骤,加工制作
通过思考、交流,帮助学生理清制作步骤,做到先思考再下手,心中有数,有效操作。
5,尝试玩耍,评价反思
制作完毕,让学生玩一玩自己的套“银蛇”装置,并反思自己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再提高,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劳动技术说课稿3
今天我上课的题目是《塑丝毽子》,它是科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活动运用了剪和扎的技术,经历一个典型的“研究——制作——创新”的实践过程。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剪刀制作的一些基本技能;从生活经验来看,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毽子已经很熟悉,所以本课以贴近学生课外生活的毽子为主题,学生一定很感兴趣。从中能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愿意合作,乐于制作,并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通过观察研究,明确制作方法,学会制作塑丝毽子,在寻找其他替代物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研究——制作——创新”的实践过程,了解制作毽子的方法。
3 、 制作中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的习惯
其中,学会制作塑丝毽子是本课的重点。 再创作出几种其他类型的毽子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我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教师课前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塑丝毽子的范作,学生6人一组,准备好剪刀、梳子、塑料绳和垫圈等材料,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上课开始,我提问学生课间活动,学生有踢毽子的。从而再引导到塑丝毽。学生很感兴趣,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制作塑丝毽子。
二、 自学探究,自主制作
请学生仔细观察塑丝毽子的范作,想想需要些什么材料,然后通过播放视频的方法去发现制作毽子的步骤,在这一过程中,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制作步骤:拉直塑料绳,对折-----穿入垫圈,打结-----重复打结-----修剪整齐齐-----梳散整理。
1、 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说说制作时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通过以上环节的分析研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塑丝毽子的制作方法。因此我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引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向小组同学请教或者向老师求助。制作中教师巡回辅导,注意个别指导,帮助制作速度较慢的学生。
三、 作品展示,品尝喜悦
组织交流、展示、评比等活动,作品完成后我让学生进行踢毽游戏,体会自己制作的乐趣。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创新设计,联系生活
在完成了塑丝毽子的制作后,我让学生学习用包装纸,进行创作,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以上是我对本活动的一种教学预设。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劳动技术说课稿4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挂历纸的妙用》是三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第4课的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利用废旧的挂历纸编制纸杯垫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垂直穿插编制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编制杯垫的方法试着编制纸篮,增强学生废物利用、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垂直穿插的基本编制方法,学会用挂历纸编制纸杯垫和创造性地使用挂历纸。
(2)让学生通过看录像学习编制纸杯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制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创造能力。
(3)增强学生废物利用、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学习编制纸杯垫。
4、教学难点:思考并实践,巧妙利用挂历纸方便生活。
5、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杯垫、纸篮、挂历纸等。
学具准备:挂历纸、剪刀、裁纸刀、直尺、固体胶、绳子等
二、教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我采用直观演示、讨论交流、自主探究、评比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编一编、评一评等一系列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学法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展示中评价,在研究中拓展,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儿歌激趣
(出示旧挂历)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本20xx年的挂历。它呀,有个愿望想和大家说一说。请听:(放录音)
20xx新年到,除旧迎新好热闹。家家挂上新挂历,旧的搁边不再瞧。
看我纸张多精美,看我图案多漂亮。不做废品献力量,谁再把我变为宝?
2、展示激趣
(出示纸杯垫)有了它,就免去了泼泼洒洒的烦恼和烫坏家具的担忧。(出示纸篮)还有这个小纸篮,用来收拾盛放零碎的小东西是再好不过了。
(出示图片)看,这个杯垫和纸篮,多实用啊,想不想尝试一下?
这样引入新课,学生直观感受到杯垫的美观、实用,他们的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二)探究方法,指导制作
1、直观演示学方法
(1)自学课本上编制纸杯垫的方法。
(2)观看录像。(视频)
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编制杯垫每一步的具体步骤,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3)学生尝试。
为了检查学生观看的效果,我指名到黑板上尝试垂直穿插的.编制方法(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垂直穿插的要领是“一提一压”,也就是前一根往上提,后一根就往下压,上提下压交替进行。垫子编好后,我再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演示杯垫收边的方法。这样学生掌握了编制技巧,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2、动手实践用方法
我提出注意安全、保持整洁等要求后,让学生分小组编制,分工合作,自主探究。(视频)
在学生操作时,我巡回指导,鼓励、表扬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对动手能力较差、作品完成得不太好的学生,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积极尝试,互帮互助,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协作精神。
(三)、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评、互评,评出“优秀作品”,并贴上标志。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视频)这是作品展评的片段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认识到自己或其他同学作品的成功之处,明确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完善和改进,不断增强自己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勇于探索再次创造的欲望。
(四)、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1、讨论交流
运用所学编制杯垫方法,怎样编制纸篮?(图片)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课外编一编。
2、奇思妙想
思考:用旧挂历纸和垂直穿插的方法,你还有什么新创意吗?(出示图片)看到一张张旧的挂历纸在自己的手下又焕发出新的光彩,你有什么想法?
3、创新实践
教师总结:挂历纸得到了妙用,其实还有许多看似废旧的东西也可以找到“用武之地”。请欣赏这些作品(出示图片),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动脑动手,节约资源,减少浪费,让生活更美好!
通过展示和总结,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绿色环保的生活观念,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散,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反思
反思《挂历纸的妙用》这节课的教学,之所以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效果,主要是因为:
1、亲身体验,找准了重难点。上课前,我亲手制作了纸杯垫和纸篮,通过制作,不仅熟悉了制作步骤,掌握了制作要领,也把握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精心设计,突破了重难点。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用了“激趣导入—直观演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作品展示”的教学流程。在指导时,通过看视频、尝试操作,让学生领会到垂直穿插的要领是“一提一压”。
3、因势利导,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上,展示教师作品,强调实用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作品互评、授予红旗、老师采访等环节,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了被关注、被重视的满足感,使学生对劳动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教育是有缺憾的艺术,没有绝对完美的课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由于教师指导不够,部分学生的纸条裁得不直,致使有些作品做得不够美观等缺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把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型劳动者。
劳动技术说课稿5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插花的设计与制作”,这是初中劳动技术教科书第三册第一单元“插花”中的第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以“常见花卉”知识为基础,先了解花卉的特点及一些花材的独特含义,再学习“插花的设计与制作”,遵循一种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的目光由常见花卉引向插花艺术,实际上也就是把学生的视觉进行了提升,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缤纷多彩,进行美的熏陶,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现美,创造美。本节教材结合初二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能够达到的审美能力,结合实践操作掌握此项技能,对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动手能力,丰富其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感受插花艺术的魅力,初步了解插花的相关知识和基本制作方法。
2、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美,创造美,近而培养学生的心灵美,促进行为美。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实践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
4、本次活动的主题设计是感恩母亲,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母亲的爱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上升到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提高学生的情商。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设计主题;2、掌握插花的基本技能。
难点:在主题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插花的基本技能突出主体创新能力,使作品有创新和突破,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四、教学策略分析:
1、教法选择:劳动技术不同一般的文化课,它既有知识的传授,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完成目标,采用了以下方法:①、欣赏法;②、讨论法;③、创意制作法;④、分组比赛法;⑤、成果展评法。
2、学法选择:观察分析法,模仿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具
1、多媒体展示
2、花材、花器、花泥、剪刀
3、歌曲《感恩的心》
4、学生准备剪刀、签字笔、水彩笔
5、各项奖励小奖品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引课
我手捧花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鲜花?然后以抢答的方式熟悉几种主要花材的含义(康乃罄,送给母亲,玫瑰象征爱情,百合寓意美好和谐,天堂鸟有吉祥、如意的意思等)。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插花作品(课件),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能美化我们的居住环境,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让我们感受美,展示美的插花作品是如何制作的呢?这就是我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插花的设计与制作”。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花的美丽和插花的乐趣吧。
(板书)“插花的设计与制作”引出活动主题。
2、示范指导
①资料交流:课前布置任务,上网收集有关插花的知识。通过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了解插花的基本知识,插花的造型,插花的原则,以及色彩的搭配等。
②我示范:整个过程结合迷人的风信子,东方神秘百合的制作过程来说明插花制作方法得到插花的一般制作步骤。
插花步骤分为6步:确定主题→设计式样→准备材料→分组制作→欣赏评价→交流改进
其中“确定制作主题”是本节课的重点,我用语言进行引导“母亲,那个世界上最疼爱你的人,那个韶华已逝但面容慈祥的人,那个为了孩子可以舍弃生命的人,那个让子女怎么回报也报答不完的人……”我想为妈妈设计一款插花作品,名字定为“感恩”。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制作,我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学生通过听、看、欣赏老师的制作过程学。我通过语言讲述,动手制作来教。强调观察是劳动技术课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大家要善于学会观察。培养做事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3、合作实践
我演示完毕,学生早已跃跃欲试。我强调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语言引入“让我们以感恩母亲为主题设计一款插花作品,同学们,把你对母亲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开始动手制作吧,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新和突破。”因为创新、突破是本节课的难点。
解决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在组长带领下开始动手插制。我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并进行学法指导。这样做的目的是分化难点,切实让学生掌握此项技能。
学生制作完毕,上台展示作品,由小组中心发言人说制作过程、经验和遇到的困难,以及作品的名字,进行评比,大家投票表决,评出造型奖,创意奖,色彩奖,寓意奖。生生互评,师生共同点评,改进。使作品更趋于完美。颁发各项单项奖及最佳作品奖,此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高潮部分。
4、知识提升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感到无比幸福,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美、创造幸福的生活。表扬同学们在短短时间内就能熟练的掌握了此项技能。此时,师生产生共鸣,我达到了知识传递的目标,学生创造了美,也提高了审美的能力。在情感上,通过作品展示表示对母亲的爱,使对母亲的爱得到升华,提高了学生的情商。
5、拓展与延伸
以上我们学习插花的设计与制作,其实世界各区各民族的插花风格各不相同,特别以中国和日本插花为代表的东方插以传统的欧州插花为代表的西方插花,它们在插花风格上有着迥异的不同、一个委婉而清秀一个富丽而大气,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东方插花的重要代表日本的.三大流派:“池坊流”、“小源流”、“草月流”展示三个流派的特色与作品。
1、 池坊流 池坊流日本最为古老的插花流派,已有500年历史,它恪守日本插药艺术传统,以“立花”为主,构图讲究的是线条美。、
2、 小源流 小源流插花是以色彩插花和写景插花为主,以色彩插花为主的作品强调色彩美,分为写实与非写实两种。这是一种自由式的插法。
3、 草月流 草月流插花崇尚自然,着意于插花艺术和当前生活实际相合,各类花材与表现手法兼收并蓄。一般以不同取向的三个主枝为构图中心,其他从枝衬托,在多变中保持平衡,在多向中保持统一。作品蕴藏丰富想象和无穷变化,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然后让大家通过欣赏,了解东方插花的特点,大家议一议,更加丰富对插花艺术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插花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升华,更具有创新精神。
6、收获与评价
师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大家共同感受到,如果我们把花瓶比喻成母亲,比喻成祖国,那么我们便是插在上面的花和叶子,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起做“感恩的心”歌曲的手语表演,来感谢母亲的养育,感谢祖国给我们提供的和平环境,把对母亲的爱再次升华上升到对伟大的祖国母亲的热爱。
7 作业设计
自然界的鲜花千姿百态用你们最巧的双手,独具慧眼,加上丰富的想象,创造完美的作品来我们的生活空间增添更多亮点
请以教师节,国庆节,圣延节等为主题设计作品来装点这些节日。
七、总结: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亲身劳动实践,掌握插花设计与制作的方法。结合合作实践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与群体协作精神。利用营造民主与协作的课堂氛围,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体悟解决问题中策略与途径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让学生反思自己收获与体会,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时间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形成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全力的投入到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
附板书设计:(略)
劳动技术说课稿6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省编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课《中国结》。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三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材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手工编制作品的大世界,透过手工编制的“万花筒”,让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编制材料,学习不同的编制方法与技能,从而感受“编来编去”的乐趣。本课介绍运用中国吉祥结编织的方法制作鞭炮的方法,编制中国民间千百年经久不衰的传统绳结工艺品,借以表达美好的愿望,增强了劳动技术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吉祥结是由吉祥鞭炮和吉祥花串成的,因此,我将本课安排为2课时,第1课时学习编吉祥鞭炮。
新课程强调学生不仅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且要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健康的情趣,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教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编制方法,教会学生如何编吉祥鞭炮。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出编结方法,并找出编结规律。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将编的吉祥鞭炮串联或摆放成各种造型,从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2、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教育学生安全使用工具,节约编制材料,保护环境。
重难点:引导学生找到编结规律,并将编结的鞭炮结串联或摆放成各种造型。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们也做了充分准备:
教师准备:
1、展示用的吉祥鞭炮实物及收集中国结图片。
2、演示编结过程的录像。
3、吉祥鞭炮的半成品。
学生准备:
1、剪刀、打火机、中国结绳。
2、了解中国结资料。
3、课本。
4、小组六人围坐。
二、说教法
一堂课的好坏,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
1、借助多媒体的音形色的强大优势,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兴趣。
2、事先准备好的半成品进行及时的直观演示来化解难点。
3、以小组合作探究法,诱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培养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6人一小组,采用小组学习方式,在编结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和评价,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展示介绍,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课,我请同学们欣赏一组中国结的图片,同时教师解说:瞧,它们色彩斑斓,有着飘逸雅致的韵味;它们造型各异,有着复杂曼妙的曲线;它们做工精致,化身为一个个受人喜爱的饰品。随着古典的悠扬乐曲、多媒体的展示、老师的解说,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学生被精美的中国结吸引和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趁机问:你们知道它们共同的名字吗?同学们都大声喊出了中国结。我又接着问:你在哪儿看到过中国结呢?你知道它们的寓意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然后我及时小结:人们给小小的中国结赋予了那么多美好的祝愿,深厚的内涵,足见对中国结的钟爱。接着,我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课前了解中国结的资料,并请学生汇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结的特点,激发对中国结的喜爱。此时学生群情激昂,这样自然揭题学编中国结。接着我出示鞭炮结,让学生观察、交流,近距离接触中国结,调动学生编结欲望。
(二)按图索骥,愉悦编结
鞭炮结是怎么编制出来的呢?我用视频直观演示编制过程和注意点,又让学生看课本21页图式,从而总结制作步骤。这样采用静态和动态的两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制作过程。这时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了,我又趁机提出了制作时的注意点:安全、文明、合作。最后让孩子们大显身手编制鞭炮结。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使课堂气氛显得较为沉闷。此时,我播放一些优美的乐曲让学生边制作边欣赏,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学们在自己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帮助,此时我也走到学生中作好巡回辅导,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各自的鞭炮结编好了,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小鞭炮串联或摆放成造型,孩子们各自发表意见,积极参与,摆放出各种各样的造型。这样设计,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把课堂推向高潮。
(三)分享成果,升华认识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作品制作,这时我组织交流,要求各小组代表介绍作品,然后让同学们互评,选出制作最好看、最有创意的作品,我也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肯定。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作品凝聚着他们辛勤的劳动,作品的展示,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互评作品,选出好作品,这种评价方式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了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接着,我问同学们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都积极发言,谈体会,我又及时小结,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仅仅靠几根简单的线,就能编出如此神奇的艺术精品——中国结,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说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有着无穷的魅力)。这一环节的安排,深化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最后,我说:“中国结的花样很多,时间关系在课堂上我们无法把它全部都了解。”留了些遗憾给学生,但我话锋又一转“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更多的去了解它,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让我们用自己的小手编制各种作品来打扮我们的教室。”我这样的总结再次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学习是人一生的财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在课堂上学会和关注怎么做,关键是利用这种技能进行拓展迁移。
五、说教学效果及反思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在本节课中,我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一节课完,全班同学都学会了编吉祥鞭炮,并且在劳动中享受到了美。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幅幅中国结的图片,学生们顿时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说:“太漂亮了!”“我真想自己做一个!”从而激起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在编结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学,老师辅导,孩子们很快掌握了编结规律,但有的同学由于用力不匀,使绳子长短不齐,有的同学最后穿线容易穿错,有的同学绳子拿在手中容易滑动,我就拿出半成品让他们继续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总结出“井”字互套的方法,即“1压2、2压3、3压4、4穿1、用力匀,拉拉紧”的口诀。一个个小鞭炮编好了,我又要同学们发挥聪明才干摆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图形,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让学生评选最好的作品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我们这一组”。并说出了对本组作品的独特理解。一串串鞭炮结,柔软了孩子们的心,也唤起了他们许多美好的情感。现在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编制中国结,看到孩子们的热情,我由衷的高兴,也深深认识到我们应重视劳动技术教育,让孩子们在这样的劳动中体验到自身价值,从中获得更大的审美喜悦,塑造完美人格。
劳动技术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很荣幸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和探讨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的教学。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的是《编网袋》。
一、课型设计说明
《编网袋》是苏教版《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内容,属于“家政——编织”的范畴。前三节课已经学会了编织中挑、压、折、结等最基本的操作。
编织网袋主要运用绳结编织法。各种质地的线绳,在编织时不易固定,小学生初次接触绳结编织法,有一定难度。因此,在编织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对待每一个绳结,并把握好与其他绳结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编织”这一内容安排在高年级,选择编网袋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编织技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喜欢这样的“玩中学,学中玩”。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编织能力,但编织网袋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
《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通过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操作为主,在编网袋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编法,并能举一反三,运用学到的技法和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在学会了编织技术后,能更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设计或开发出特有的编织物。
三、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我一贯遵循的理念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情趣教学、快乐教学。本着这一宗旨,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渴望和学习的原动力,按照“激趣导入——小组探究——操作示范——技能运用——民主评价——拓展创新”的思路开展教学,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确立学习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依据课程标准,我对本节课的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网袋的用途,掌握最基本的绳结编织法;学习运用绳结编织法编织一个小网袋,并能自主探索,学习创编新网袋。
2、过程与方法:经历编网袋的设计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技术设计,具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组探究中,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参与技术活动的兴趣,以及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感;具有从事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的自信心,持之以恒的毅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及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五、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运用线绳编织的技巧。
难点:相邻打结、等距操作。
六、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网袋成品、网袋半成品、剪刀、60厘米长的线绳(丝线、塑料绳、毛线等)6——8根、90厘米长稍粗的线绳1根。
2、学生准备:编网袋所需要的绳线、剪刀、装在网袋里的小物品。
七、教法学法
通过启发引导、分解难点、操作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交流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大胆放手,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展示提问,激趣导入
出示实物网袋,认识网袋。通过课件展示网袋图片,探讨网袋能装东西、环保、保护衣服、美化环境等用途,重点了解端午节鸡蛋网,是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学生一下子就被各种网袋吸引住了,都想自己做个网袋,由此揭示了课题。
(二)演示讲解,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细化的“编网袋步骤”,明确编织过程。初步接触,学生肯定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我让他们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
为了更直观地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请我亲自演示编制过程,并对如何能如何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好结与结之间的距离做了详细讲解。同时为了减少演示时间,我事先准备了三个半成品网袋,请三位学生上台演示关键部分就可以。演示完成后,学生交流还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网袋,学生找出原因后,进一步出示“温馨小提示”,紧接着板书“美观”。
小组讨论:怎么样做,网袋才能编得又好又快?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课件出示合作方式,板书“协作”,提出合作要求“同学合作,编织能放下自己所带物品的网袋。做好后贴标签,写上名字。”
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尝试编织,教师巡视帮助,担心个别学生还没弄清楚编织过程,同时课件展示“编网袋步骤”。
(三)学会评价,民主公正
在照规定时间内学生完成作品后,按标准进行进行自评、互评,分别选择☆、☆☆、☆☆☆ 。在老师和同学的热烈掌声中,请所有获得三星的学生上台展示作品。为了公正,由学生邀请老师当顾客,选择喜欢的网袋,说出喜欢的理由。
会动手的'学生很棒,会思考的学生更棒,我请未获三星的学生说说原因,肯定其优点,鼓励他们课后继续创作。
(四)拓展延伸,激励创新
出示网上搜集到的各种网袋图片以及我完成的创新网袋,请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体会,然后自然过渡到“你们会设计什么样的新网袋?”
“今天我们用打结的方法编网袋,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编织方法。”出示课件,简介方法。
(五)回顾总结,展望未来
绳结编织法,不仅非常环保,可以为我们的生活编织经济实用的日用品,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通过实践操作,还能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呢。同学们,让我们在劳动实践中,多发现美,多创造美,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吧!相信大家课后,会努力将自己的愿望变成现实的。
九、活动反思
通过组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自主习得劳动技能、勇于实践探究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严谨耐心、合作创新的精神,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见缝插针地进行渗透思想教育。
2、用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加深体验,主动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在不断实践中牢固掌握技术,形成技术意识、培养技术思维。
3、劳动技术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我不再局限和停留在学编网袋的内容,在学生初步掌握编织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技术含量,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创造性、开拓性的内容——创编出新的网袋作品。
把袋口绳固定在什么地方编网袋,是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很关键的一步。根据我个人在实践编网袋中的经验,发现教材把袋口绳固定在圆筒等物上,学生不好操作,绳结间的距离很难把握。我就地取材,用每个学生都要坐的小板凳代替圆筒,重点向学生推荐了自己发明的易操作又省时的方法,细化步骤,把具体过程拍摄做成幻灯片并加以注释解说。这样的编织方法简单明了,学生掌握得相对比较快。
教学过程很顺利,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实践,有一点的遗憾,个别学生来不及完成作品,学生也不管几星作品,全部拿上台都展示。
在我的说课中有说得不足的地方,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劳动技术说课稿8
纸浆画就是以纸浆为主要材料,颜色鲜艳,具有浮雕效果,可以在木、瓷、玻璃、石、纸等多种材料上绘制,干后即可成品,制作纸浆画是一种充满童趣的活动。此课程与现实生活及多学科领域联系紧密,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审美、思维与创新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纸浆画的学习过程能带给学生亲身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美,用自己的智慧带来创作的愉悦,促进学生的个性想象空间。
本节课是一节既动手又动脑的齐手并进的实践体验课。纸浆画的表现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制作中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学生学会了制作纸浆画的方法,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会了人际交流,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位新老师,参与此次课程资源评选活动,让我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深入的思考。本节课我觉得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学科特点。
一、实践性
本节课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分析,探究作法——实践制作,创意比拼——展示评价,分享成果——拓展延伸,情感升华五步环节的活动,脉络清晰地展示了学生参与实践的全过程以及实践后的总结提升。
以小组合作为学习方式,小组分享搜集的信息,针对一个想象画面进行小组的讨论及内容的商定。通过小组合作,帮助不能独立完成构思的同学顺利的参与到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同学友谊、发展协作能力、体验共同进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在小组合作中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了每个成员的特长,并能取长补短在团结融洽的气氛中分工协作,有效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二、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本节课留给学生充足的实践创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过程,在实践尝试中培养探究的品质。探究制作方法时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探究,在探究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形成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主导,扶放自如。而我充当了统筹全局、适当引领的角色,使整堂课有的放矢,逐步深入,学生活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三、生成性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只要你给他们一个支点,孩子们就能还你一个世界。作品展评,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介等多样的展示评价形式,评出哪个小组合作的作品最有创意或者构图最美观,使学生在欣赏、比较、总结中,明确努力的方向,及时学习好的方法与技巧,循序渐进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与制作技巧。
四、开放性
孩子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纸浆艺术作品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喜爱。引导孩子欣赏纸浆画作品,将孩子带入五颜六色、图案各异的美丽世界,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的纸浆工艺品深深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初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废纸制作的纸浆居然可以变成如此美丽的艺术品。在最后一步拓展延伸,情感升华环节中,学生又获取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探究、创作的欲望得到了又一次提升。
同时在欣赏中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真心实践。“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生活”。课后作业我设计的是亲子制作,目的是倡导“变废为美”这种生活方式,将综合实践课程引向生活这个大舞台,这也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所倡导的“问题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的核心理念。
五、综合性
在观察分析、探究作法这一环节中,孩子们一边欣赏作品一边探究纸浆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学生在观察、探究、分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调制彩色纸浆是制作纸浆画的关键,学生先自主探究材料、方法、工具,学会了较严密、全面地思考问题,同时激发了对多种工具的探索兴趣。在制作中还需要用到美术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
通过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要求,也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的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为我在今后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
虽然在上此课时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由于经验不足,在制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时间上的控制不到位,导致有些学生的大型作品没能按时制作完成。
问题二:制作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是我教学中的疑惑。在制作中出现问题是个别指导好,还是集体指导,是让孩子们自主探究方法,还是及时让那些有成功经验的孩子与大家分享。集体指导打断了孩子创作的思路,这种做法好不好?这些疑惑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大胆尝试,不断总结反思。
我有幸与孩子们相识在综合实践活动里。此次课程资源评选让我在这条道路上找准了方向,坚定了脚步。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我和孩子们成长的支点,在这里,我将与孩子们一同上路,让生命在研究中精彩,在思考中永进,在体验中收获幸福!
劳动技术说课稿9
教学理念:将“模仿操作课”处理成“设计制作课”。
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说过21世纪是工业设计的世纪,如果一个不会设计的国家将会落伍。可想,设计学习已是新世纪提出的重要新任务。
原有的劳动技术课都是模仿制作课,而劳动设计教学是把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主动自主的学习方式。设计制作课是把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重新组织,萌发新的构思,通过动脑和动手,把设想、创造、发明变为现实,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发展智力。
小学劳动技术课是一种技术启蒙教学,它讲的是设计的初步,主要内容有简单的工艺设计和简易制品设计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设计制作课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作品的要求,设计图样或工艺,并进行制作实践。三年级学生刚开设这门课程,主要是把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从模仿学习改成自己设计学习过程。
说教材:
迷你桌椅是小学劳动与技术新教材三(上)年级“纸工制作”的一项内容。用纸杯材料来制作作品,这在小学劳技教材中是第一次呈现,四年级又增加了纸杯毛驴、纸杯娃娃等教学任务。因此,学生初次接触纸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师应该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重点了解纸杯的结构特点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利用纸杯的形状特点,自己设计改制成“迷你”桌椅。在制作过程中注重技能“剪、刻、粘”等技术要点,使作品比例适当、结实、美观。
●要注重作品结构的设计,要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纸杯去设计纸杯桌椅”
在教学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纸杯的形状特点,并根据实物纸杯与桌椅比较联系,进行合理设计创造,做出各式各样的桌椅。
说教法:
学生喜爱这门课程,很多在于可以自己亲自实践操作,作为教师要抓住这份优势,让学生趣味实践中掌握基本技能。如环节一、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纸杯的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学生设计迷你桌椅时也给予大量的实践设计时间,让学生思考、重组、萌发新的构思,通过学生评价设计,把自己的设想、创造进行再次修正,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课堂上以多种组织形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如同桌讨论、四人交流、师生共创设计。小设计师上台讲解设计意图,小老师帮带指导,作品舞台展示等多种形式让教学组织形式生动富有活力。
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纸杯的结构特点及桌椅的结构特点和用处,初步设计“迷你”桌椅。
2、学生通过“迷你”桌椅的制作,学习“剪、刻、粘”等技能。
3、学生通过与同学合作,体验生活,感受劳动创作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纸杯桌椅的设计与制作。
2、难点是:如何合理利用纸杯的特点来制作作品及纸杯部位与部位连接的'粘粘。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桌椅的图片,纸杯若干个、剪刀、双面胶等
2、教师:制作不同造型、作用的纸杯桌椅
(四)环节设计:
创设设计联想情景:让学生观察纸杯,想想能否与我们生活中的桌椅联系起来。
(如果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可以降低难度,先让学生说说教室里自己坐的椅子和用的桌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分析纸杯的结构特点)
当学生初步感知纸杯和桌椅的相同点时,即:
杯底——桌面、椅面
杯身——桌腿、椅子腿或椅背
提出学习任务:用纸杯来做小型的桌椅模型。
(设计制作课的首要条件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列举技术中具有新奇性、趣味性或矛盾冲突性等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即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这个环节的设计安排既让学生回忆了生活中的桌椅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也让学生认识了“纸杯”材料的结构特点,为他们充分利用材料来设计作品作了铺垫。)
第二步:进行作品设计引导: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怎样突破难点和重点呢?1、范例剖析:
老师出示各种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范例作品:(不同的椅子腿(脚):四条腿,圆型;不同的椅子背:直的,半圆型的)让学生欣赏、分析:你觉得这些桌、椅模型在设计上有什么特色?(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设计的方法很多,这个环节主要是老师提供范例,让学生从作品的结构、功能、材料的利用等方面去对范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启发和迁移,与先前学到的技术经验联系起来,提出一个或几个草图。这里建立假设(图形)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它是设计的雏型。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允许有形形色色的想象方案,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找出与原有知识、技能的相似的关系,强调建立技能的迁移通道,而不是让学生瞎猜。本教学环节也充分体现新课程“从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的理念。三年级学生的设计学习,要教给他们设计的方法。任何作品的设计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事物间的联想和实物的改进上。当学生对纸杯作品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后,让他们进入自主的设计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2、构思作品草图:
你准备设计一个怎样的桌子和椅子?(画一个草图)想一想,设计的桌椅用在何处,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设计完作品以后让设计合理、有创意的小设计师上台讲解设计意图,让同学一起分享设计的成功。这样突破了设计难点。而后给学生几分钟的修改设计图纸,回顾了作品,提高了设计的价值。
(这个评价设计教学环节不仅传递给学生创新设计的信息,而且指引学生一个设计创意的导向,学生不仅分享到了成功喜悦,更多的是拓宽了自己设计的理念,思路。)
第三步:进行作品制作引导:
想一想,在做纸杯做椅时要注意什么?
如:桌、椅腿之间比例要适当;注意安全使用剪刀;粘合时要牢固……
制作过程(可以板书):勾线——剪——粘
(将图样转化为制品前,还必须进行工艺设计,即制定制品加工的方法。它通过制作过程,将观念形态的图样与被加工的原材料逐渐趋向结合,直到统一,共同转化为劳动的制品。这个环节的设计也为了让学生的作品能精致、漂亮。)
第四步:进行作品展示评价:
1、学生汇报制作创意,及作品的特点
2、同学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3、教师小结(点拨提高)
(此环节是通过展示欣赏,进行作品质量检验,评价设计方案和操作技能达到的水平。在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中共同提高。)
在设计性学习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设计。设计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从某个物品(材料)出发进行设计。如,“纸杯”可以做什么?引导学生从纸杯的外型结构、材料质地等方面去思考
◆从某种材料组合进行设计。如,一些小木版可以做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用木材料制作的,根据木材料的性质还适合做什么?
◆从某种工艺要求进行设计。如,做双鞋,鞋辫如何连接?引导学生用不同技能去设计,或编织、或粘帖、或装扣。
◆从某种作品的作用进行设计。如,要做一只体积最大的纸袋或做一只承重最大的纸袋该如何设计?引导学生去了解不同纸材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纸材料,设计合理的尺寸。
◆从某种具体要求或任务进行设计。如,设计一个图书角。引导学生从图书角的功能、吸引力等方面去构想。
劳动技术说课稿10
一、知识技能
1、了解食雕盆饰文化
2、了解适用食品雕刻盆饰的材料特性和用途
3、学会使用食雕几种工具(切、削、卷、刻等)
4、学会(月季花、太阳花、荷花、小白兔、天鹅)的制作
5、初步学会设计制作常规盆饰布局的几种方式
二、方法过程
会正确使用相应的材料工具和技法完成食雕盆饰作品
体验食品雕刻方法过程
培养食雕技术的过程与发展的前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制作食雕盆饰,提高审美意识,并从中体验食雕盆饰文化。体会生活中的美,感受美,创造美的乐趣。
教学重点:
盆饰主题雕刻食品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
天鹅翅膀、头、颈的雕刻
教学准备:
1、示范作品及相关教具、多媒体课件
2、大水果刀、雕刻刀、垫板、盘等。
3、材料:苹果一个、胡萝卜、黄瓜、小番茄、洋葱头、菜叶等辅料若干。
教时安排:
第一教时月季花等几种基础雕刻和刀法。
第二教时天鹅雕刻方法与食品雕刻盆饰布置。
一、复习欣赏导入:
师:现请大家回顾一下,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会做哪些食品小雕刻。
生:月季花、太阳花、荷花、小白兔等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段有趣的影片,请欣赏。(演示课件)
师:请问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生:————
师:影片中小主角的功夫是不是已经深深打动你了,想不想再学一手?
生:————(出示食雕课题)
二、新授内容:
1、今天我们要学习更加精彩的食品雕刻。首先,让我们看一组美丽的图片(演示几位烹饪大师的作品)
2、师:大家更喜欢哪类的雕刻?生:花卉、动物等。
好,我们先学用苹果雕刻天鹅。
3、教师教授、示范天鹅的雕刻方法,学生学做(录象资料)。
4、欣赏并学做食雕盆饰
老师将天鹅入盘并用事先准备好的饰物加以点缀,作成以天鹅为主题的食雕盆饰。再想一想,你还能利用手中的水果、蔬菜做出什么食雕作品?
5、比赛:
1)分组做以天鹅为主题的食雕盆饰,五人一组,五人一个盘,注意分工恰当,在做之前首先进行构思设计。
2)要求:拼盘摆放设计要新颖美观,主题突出。给作品起名字,并作简短介绍。
三、学生操作,教师巡回辅导(对困难学生个别指导)。
四、作业展示与讲评
随机抽取学生对作品进行点评。
五、教师小结:
表扬在制作中有创意、雕刻细致、造型美、合作好,同时注意安全的同学,并给他们发奖。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注意了安全,制作时还注意色、香、味、形美和卫生,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创意新,老师看的眼花缭乱,心里非常高兴。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术营养科学,我们要继承发扬光大。
劳动技术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联系紧密,且以实践为主的基础性的学科。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综合运用已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特别注重实践性、技术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点,本课是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陶艺”第二章第一节“别致的餐具”一课的内容,我觉得范围太广,为了便于教学我做了改编。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标中指出:劳动与技术课在学习内容上,他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杭州人特别喜欢喝茶,到处是茶室而茶壶又与茶室相结合,成为一种文化展示的元素,深受人民喜爱,而宜兴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制作原料是宜兴独有的深藏于山腹地层中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非常环保,宜兴紫砂壶主要采取泥片镶接的手工方法成型,他是我国唯一沿用手工捏制壶的地方。宜兴紫砂壶的手工成型方法成为古往今来的”传家宝”因为手工成型法他的自由与灵活更能表达艺术家的欲望,制作出的作品光泽、自在、舒适、含蓄、小巧与茶室结合,成为一种文化展示的元素,
一把好的茶壶他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通过作品那巧妙的构思、精美的工艺、饱满流畅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成为海内外人们欣赏与喜爱的艺术品。
江苏宜兴离杭州很近又以制作紫砂壶闻名,为此我把内容设计为“宜兴紫砂壶的欣赏和制作”一课,贴近社会生活。
(二)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新课程结构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的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为此我制定的教学重点是
教学重点:
了解宜兴茶壶的制作方法和价值,(注意“把嘴一线,两口水平”,也就是壶把和壶嘴应装在壶身中心的直线上,壶嘴的出水口,要与壶身上口部在同一水平上),并能用手工捏制方法制作一只茶壶。
教学难点:
1、接口处的粘接和处理
(1)用泥浆水时不可太多太湿
(2)粘合时要稍加用力压紧粘合处
(3)用工具辅助进行粘合修理
(4)粘合后不要轻易去碰动,以免松动脱落
2、壶嘴与壶身粘合后,出水口容易堵塞(因而在粘合时要经常注意对出水口进行疏通)
(三)教材的内容处理
1、本课是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陶艺”第二章第一节“别致的餐具”一课的内容,我觉得范围太广,为了便于教学我做了改编。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标中指出:劳动与技术课在学习内容上,他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而茶壶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为此我把内容缩小为“宜兴紫砂壶内容介绍和作品欣赏”一课,我参考了常州市中小学校本课程“陶艺”书中“手捏茶壶”的内容和金火明编著的“陶艺教程”中“紫沙壶成型法”的内容,在此基础增加了宜兴紫砂壶内容介绍和作品欣赏的内容,在这里我加了一段视频,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
2、在制作方法中:劳技课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在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的综合运用,之前学生学了手捏成型法、泥条盘筑成型法、和泥板成型法在这个基础上学习紫砂壶成型法,比较容易掌握。而“打身筒”成型法又相对比较简单,常用,所以我重点介绍了“打身筒”成型法。这种成型法用于圆类型紫砂壶的制作,它不用模具制作身筒而把泥条泥片置于转盘上,以拍打成身筒的方法来做紫砂壶。
(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有强有弱,对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允许他们用手捏壶身的方法结合制作,降低难度)
3、评价标准: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制作紫砂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制作工具也没那么齐全,所以评价标准也要贴近学生实际,我制定的评价标准是:
(1)整体造型规正比例合适30分
(2)把嘴一线两口水平出水口畅通30分
(3)粘合平整牢固壶璧厚薄均匀30分
(4)造型美观、装饰有新意10分
4、课后的拓展
(1)做为课后思考题,我增加了“陶艺与中国茶文化”一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紫砂壶的相关知识,了解它的丰富内涵。(2)举办学生作品(茶壶)展览组织教学交流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制定了以下几条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方法和艺术价值2、能学会使用手捏成形法及竹片拍打制作茶壶3通过茶壶的制作进一步巩固手捏成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欣赏作品体会宜兴紫砂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并对民间工艺作品有进一部了解。
三、课的类型及教法:
类型:综合课(欣赏、技法)
教法:为了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我制作了课件还有视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劳技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劳技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提高素质。具体采用:课件讲解、制作演示、制作练习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见教案)
五、目标测试(根据评分标准对作品进行评比)
附:“宜兴紫砂壶的欣赏和制作”教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通过欣赏作品体会宜兴紫砂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并对民间工艺作品有进一部了解。并能用手捏成形法制作一把茶壶,通过茶壶的制作,进一步巩固手捏成形的制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1、课件、教课书、视频
2、泥浆水
3、工具(竹刀、竹拍、木搭子、挖嘴刀、转盘、圆规、等)
4、学生作品
教学过程:
(一)宜兴紫砂壶的欣赏和介绍
宜兴紫砂壶的特点和价值:
宜兴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尤以紫砂壶闻名于世,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宜兴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制作原料是宜兴独有的深藏于山腹地层中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宜兴紫砂壶主要采取泥片镶接的.手工方法成型,他是我国唯一沿用手工捏制壶的地方。宜兴紫砂壶的手工成型方法成为古往今来的”传家宝”因为手工成型法他的自由与灵活更能表达艺术家的欲望,制作出的作品光泽、自在、舒适、含蓄与茶室结合,成为一种文化展示的元素,宜兴紫砂壶由于材质的特殊性泡制度的茶水甘甜,茶水放置时间长并且能长久保持恒温的效果。
一把好的茶壶他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通过作品那巧妙的构思、精美的工艺、饱满流畅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成为海内外人们欣赏与喜爱的艺术品。
宜兴紫砂壶的类型:
宜兴是我国唯一沿用手工捏制壶的地方,紫砂壶造型多姿态多采,按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的归纳,有:
1、几何形体造型,主要是筋纹器,包括圆形、方形、菱花型、葵形等。
2、直接取材于自然界的瓜果花木、虫鸟鱼兽的造型。包括整体模拟自然形体的造型,如松竹梅、柿子、莲心;以及以几何形为主体,以自然形态诸如竹节、松鼠葡萄等为器皿的嘴、把、盖、足等局部的造型。
3、受生活中某些器物式样启发而设计的造型,如玉笠、柱基、斗方。
4、借鉴青铜器、锡器、玉器、彩陶、秦砖汉瓦的形式,设计的簋、瓦当等造型。
另外的一些提法,或者分为自然形、几何形、筋纹形和水平形;或者分为高颈壶、矮颈壶和提梁壶;还有的分为素面的"光货"和加堆塑装饰的花货。
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方法:
宜兴是我国唯一沿用手工捏制壶的地方,紫砂壶的传统成型方法:是采取泥片镶接成型的手工操作。圆形和方形器分别用“打身筒”和“镶身筒”方法制作,在成型操作时,分别以工具进行刮、勒、压、削等加工工序,因而器形高矮,曲直变化随意,壶可制成四方、六方、侧角、合梅、菊花等多种形状,结构严谨,口盖紧密,平面开拓充分,线条交代清晰的工艺要求。
手捏成型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实用的成型方法,在学习了泥条造型和泥板造型的基本手法后我设计了紫砂壶成型法这一课,因为茶壶的制作有一定难度他结合了泥板造型手法和泥条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才可以更好的开展,而通过茶壶的制作也能更还的巩固前面学过的技法并进行灵活的运用。
并了解茶壶组成
(二)了解紫砂壶的组成:壶身、壶盖、壶把、壶嘴
(三)、制作方法及步骤
是采取泥片镶接成型的手工操作。而泥片镶接成型又可以分为“打身筒”和“镶身筒”方法制作,重点介绍“打身筒”制作方法
“打身筒”成型法
(1)打泥条。先把熟泥料置于泥凳上,用木搭子捶打,打成符合要求的泥条
(2)打泥片。用木搭子打出做器型口、底和身筒的泥片,用规车旋出口、底和图片。
(3)围身筒。把围片黏贴在转盘的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成泥筒,调教端正。
(4)打下半身筒。以左手衬在圆筒内,右手用木拍子拍打身筒上口
(5)打上半身筒。把打好的下半身形翻过来,再拍打身筒的上半部,逐步收口,至口径符合要求
(6)理身筒。用薄木拍子旋压旋搓,或提或按,把空心柸体转成各种轮廓曲线
(7)弯嘴。按制品规格,用泥料搓弯壶嘴
(8)弯把。同时用泥料按要求搓弯壶把。
(9)做盖。注意壶盖外经要小于壶身口
(10)搓的。先用含水高一点的泥搓圆条,待圆条干至一定程度叫“的段”,就将这的段用工具搓成一粒粒的圆行壶的。
(11)装的。把搓成的壶的安装在壶盖的泥坯上。
(12)装嘴。在壶身筒的中心,取一端装嘴,使壶嘴与壶成一水平线。
(13)装把。在嘴的另一端装上壶把,(壶把与壶嘴要成一直线)。
(14)啄嘴啄盖。用尖刀修理壶嘴、壶把与壶体的衔接处,使接口平整光滑。
(15)成型。
(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有强有弱,对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允许他们用手捏壶身的方法结合制作,降低难度)
手捏成型法
1、取泥块,按照组成部分分配好泥块,取三分之二泥块用手捏小碗的方法做壶身
(1)要控制好壶身厚度即要有一定厚度,又要厚薄均匀
(2)壶身的口宜小不宜大,并在适当位置挖出出水口”。
2、做壶嘴,用工具挖空,出水口要求美观,大小适中
3、在壶身一侧的适当部位挖一小洞(准备装壶嘴)
4、用泥浆将壶嘴和壶身黏合,并做一壶把(壶把如何弯曲可以自由发挥,自主设计)
5、用泥浆将壶把和壶身黏合(粘合时用少量泥浆水并稍加用力加压,必要时用泥条修补粘接处)
6、做壶盖:
(1)压制泥板,要求泥板厚薄均匀
(2)量出壶口大小,用圆规切泥盖
(3)粘接泥环和泥纽(在朝下的一面黏上一外径略小于壶口的泥环,注意壶盖外经要小于壶身口)
(4)用工具在壶身和壶盖上压印(可以自己创意)
(5)做盖钮黏在壶盖中心
(6)在壶盖靠近盖钮处钻一气孔
7、休整(如有裂缝或粘接处损坏,用泥条沾少许泥浆水进行修正)
8、装饰壶身(可用刻、粘的方式加以美化)鼓励创新
9、完成
注意:
1、壶把和壶嘴要装在通过壶身中心的直线上
2、壶嘴的出水口要与壶身的口部在同一水平面上
3、茶壶的装饰可以创新
对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采用提问的方式让他们通过探讨自己解决,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制作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探索的能力。
评分标准:
1、整体造型规正比例合适30分
2、把嘴一线两口水平出水口畅通30分
3、粘合平整牢固壶璧厚薄均匀30分
4、造型美观、装饰有新意10分
(四)学生制作茶壶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大屏幕同步播放”打身筒”制作全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宜兴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五)评估方法: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作品制作情况,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要求,要结合学生课前的资料准备,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的纪律,以及课后的探索等,在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时,不仅应该有劳动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综合评价,
1、将最早完成的三位同学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作者介绍作品。
2、填写探究学习活动记录表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其他人评价:
(六)“茶艺表演”并出示课后思考题
1、教师现场进行“茶艺表演”使教学达到了高潮,不仅提高了课堂气氛并引领学生进一部探索紫砂壶的丰富内涵,引出思考题,“谈谈陶艺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让学生通过上网找资料的形式,进一步探索紫砂壶的相关知识,了解它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
2、课后举办作品展览会组织交流。
劳动技术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省编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生日蛋糕》。下面,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后反思五个方面来分别进行解说。
一、教材理解
“泥塑”是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手工制作类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泥塑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活动,了解简易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相应的制作方法,体验劳动的可贵和创造的愉悦。本课要求运用泥塑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泥板成型和泥条盘筑来设计和制作生日蛋糕。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生日蛋糕的制作步骤,巩固泥板成型和泥条盘筑的基本方法;
2、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欣赏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乐趣,增强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大多生活在乡镇和农村,与城市孩子不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够有机会经常亲近大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田间挖一块泥巴,用自己的巧手制作一件心仪的物品,是孩子们非常乐意去做的事情。由于学生已经有一定基础,所以,泥板成型和泥条盘筑的方法在本课只是需要进一步巩固,“生日蛋糕”的制作步骤、自主设计及装饰被确定为本课的重点。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设计运用了情境教学法、点拨引导法、示范讲解法、以评促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
为了既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实践的自主性,我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分析法、模仿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互助法等方法展开学习。
四、教学过程
劳动技术教育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发展的内在联系,还要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在课堂上,我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指导,重想象,重合作,重创新,整个教学流程经历了以下六个环节:
1、赏蛋糕
过生日吃蛋糕是学生们感到最快乐的事情。上课伊始,我利用电脑课件播放了各种蛋糕的图片创设情境。当一个个造型精美的生日蛋糕映入眼帘时,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不仅惊叹于蛋糕师独特的创意和高超的制作技艺,还产生了亲手设计制作的强烈愿望。
2、议步骤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要及时明确学习的要求并进行适时、适当和适度的指导,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于是,我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做生日蛋糕,同时强调,是用泥巴代替面粉来做。当他们跃跃欲试时,我提醒他们要出色地完成任务,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紧接着,在观看了一段蛋糕制作的视频后,学生们梳理归纳了以下基本步骤,即:做蛋糕胚——浇奶油——制作装饰物。由于制作材料不同,大家又接着讨论了泥糕与蛋糕制作的异同点。明确了用泥巴做蛋糕胚,要使用泥板成型和泥条盘筑的方法。
3、做泥糕
了解了用泥巴制作蛋糕的基本步骤,接下来就是自主设计、分工合作了。为了让活动的过程有条不紊,也为了成果展示的丰富多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了蛋糕的形状及如何进行装饰的创意,待每组都形成统一意见后,我针对本课时的内容,适时用表格的形式提醒每小组的成员从碾泥板、搓泥条、做奶油、做装饰等方面进行明确分工。当然,还要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默契配合。
孩子们终于大显身手了。此时,我给他们播放了旋律优美的轻音乐,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劳动环境,并主动地在各小组之间巡视,及时给需要建议和帮助的小组有效地点拨、示范和指导。
4、评表现
在各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件件造型各异的泥塑作品开始在手中诞生了。各小组制作的'泥塑蛋糕有圆形的、有方形的、有三角形的、还有心形的,各种装饰也是独具匠心。在进行成果展示之后,孩子们进行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多窗口视频展示学生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我要求他们不仅要关注作品制作的情况,更要关注小组成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态度习惯、构思创意、合作精神等方面。其中邹蔚然同学这样说道:(视频)作为教师,我也给了各个小组切合实际的评价,肯定了他们在自主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及独特创意,并对提高劳动效率、讲究清洁卫生以及动手之前要考虑周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5、送礼物
精心制作的生日蛋糕已经成了一件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如何让它更具价值和意义呢?我启发孩子们展开了大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本班即将过生日的同学。在一首温馨快乐的生日歌中,五个漂亮的生日蛋糕被赋予了更珍贵的意义。
6、承文化
在本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又将陶艺这一传统文化介绍给了孩子们,并用课件展示了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壶的图片,让学生将中国的这一传统文艺传承下去。
五、教后反思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学会动手动脑,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和谐发展为基本目标的一门课程。回顾《生日蛋糕》这一内容的教学,我认为,要将课程理念落到实处,以下几点很重要:
1、和谐氛围是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展示自我能力。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告诉我,劳动和创造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和享受。
2、科学指导是关键
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做中学”、 “学中做”。在学生亲历实践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整个活动就会显得信马由缰。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议步骤、谈设计、说方法,必要时还亲自示范讲解。学生在明确的任务驱动和目标设计指引下开展学习,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自主合作是核心
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应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主旋律。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启迪、相互帮助,促使多种见解、观点、意见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他们的团队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4、多元评价是需要
评价既是促进进步的手段,也是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我遵循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的根本宗旨,采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各个方面展开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技术,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也增强了自信心。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就能够实现以劳培德、以劳启智、以劳冶美,让学生的个性在操作实践中得到飞扬。
劳动技术说课稿13
一、说教法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校本开发自编教材内容。劳动技术课要求,在教学中通过某一项具体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态度与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母亲节即将到来的时效特点,结合学校教育的要求,自编了《插花艺术》,在本课中,学生既可以通过插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又通过学习培养了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今天所说的内容是:《插花艺术》中花材的实际插作。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本节课的特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用鲜花插作一个优美造型。
(2)能力目标:通过插花的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德育目标:插花以植物为素材,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与大自然同在,感受到生命的韵律美,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通过教师作品的展示,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对父母满怀深深的感激之情。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为母亲献上子女亲手制作的插花作品。
3、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花材插作
(2)难点:插花的优美造型创作,要求作品有寓意,有美感。
(3)关键:创造性思维训练
4、劳动材料
花材:康乃馨、百合花、玫瑰花、满天星、薰衣草等鲜花等
插花辅材:各种花瓶、花泥、包花专用纸等
5、劳动工具:剪刀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确立的理论支撑:
以加涅的“联结——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为本节劳动课教学模式确定的理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是劳动课教学模式的哲学理论”为教法确立理论指导;以“劳动技术课教学模式的主结构应以劳动实践为主轴,包含设计、实践、评价、拓展四个基本环节”为本节课教学的基本方法。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把花插到容器里,这种劳作活动和表现形式并不是无目的、无要求和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意图和情趣进行插作,组合成一个优美的`造型,并借此表达一种主题思想,传递出一种精神和情感。
学生只有十岁左右,可能一时想象力没有那么丰富,因此我选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电教媒体,运用直观法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劳动、创新意识。
三、说学法
基本学习方法:观察—模仿—认识—实践
观察: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在头脑中建立操作的视觉表象,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模仿:学生依照示范做出类似动作,它是学习操作技能的一个传统方法,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避免学习过程出现弯路。
认识:教师根据收集信息的反馈,通过辅导,让学生及时矫正不规范的操作,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技术操作认识。
实践:通过练习实践,让学生操作技能达到连贯、协调和熟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插花必备知识
2、导入新课:
引言:插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意图和情趣进行插作,组合成一个优美的造型,并借此表达一种主题思想,传递出一种精神和情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花材的插作。
3、学习新课:
首先我准备了一系列插花图片,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出来。
通过欣赏展示作品,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产生对美的追求的心理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劳动技术的意愿。
作品欣赏:
(1)加了酸浆果的冰激凌
利用圆锥形的玻璃杯,上置两个半球形的花体,并用气泡草作垂挂修饰。作品采用了拟物的表现手法,形式如同题名《加了酸浆果的冰激凌》所说的那样,让人看了十分亲切,生活味很浓。
(2)心中的花园
每个人都有理想与憧憬,用花的语言表达是一种手段。古时有心像花一说,借花拟人,借花抒情。《心中的花园》正是运用这一手法,表达了心中所期望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3)秋尽江南草未凋
有花、盘、几座,三者合而为一,民俗气息甚浓。特别是两根竹子,一高一低,有着“只须三两竿,清风自然足”的诗情画意。两峰山石和篱墙等构筑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田园风光。作品小中见大,趣味盎然。
(4)风叶青葱亦日香
竹朴实自然,没有一丝奢华,更没有矫揉造作。花分上下两层彼此呼应,如飞天舞袖,游龙戏凤,婀娜多姿。花材只用了桂枝、黄菊、麦冬三种,却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所用色彩简约清新,三支菊花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真可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5)清风明月聊婆娑
夏日的夜晚,临窗观月,看着云月相戏、花影浮动,听着鸣虫争语、风过叶扰,会有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作品清淡而又高雅,散发出淑女的气息,非常适合夏季室内装饰。
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插花的积极性,有强烈的欲望想要学会插花,于是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自己创作的一件作品展示给学生,名为“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后利用音乐和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产生情境感,使学生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乐在其中,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学生就象一朵朵绽放的百合,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父母育儿,虽苦犹甜。
作品欣赏结束,我接着将插作要领向学生讲解并示范——先里后外、先主后次。
放映教师讲解示范插花技术要领视频。
放映作品设计学生讨论过程视频。
放映学生插花技术操作实践视频。
视屏图片展示学生创作插花作品。
劳动技术说课稿14
一、教材依据
版本:《劳动技术》六年级(试用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花瓣造型的方法”是为《劳动技术》六年级(科教版)第1单元“纸艺——装饰花”中,技能体验2“康乃馨”的教学补充载体。
二、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劳动技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装饰花作品设计制作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可以观察到学生有较强的创新设计愿望,但创新设计愿望应如何实现呢?“如何用纸质材料表达花瓣的造型”是学生实现创新设计愿望的关键。本节课教与学的活动就围绕如何解决学生在实施设计方案时的关键问题,为学生设计创新提供了知识与技术的支持。
2、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花瓣的形状与造型特征;通过“花瓣内卷与外卷”、“花瓣表面多皱纹”、“花瓣勺形内卷”造型方法的探究,掌握常见的三种花瓣造型方法;通过归纳,花瓣造型特征、造型方法与应用之间内在的关系;初步形成仿真花卉设计的技术思维方式。
本节课设计可以克服“康乃馨”载体学习过程中的狭隘性,把所研究的事物纳入广阔的背景之中,从而更好地揭示花卉造型技术的普遍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新的发现,进一步认识事件的本质。
通过分析、探究、归纳、应用与拓展的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了技术思想完善与形成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
3、教材分析
“纸艺——装饰花”单元共有三节。其一,需求与设计;其二,加工与制作;其三,交流与评价。本节课是为学习者能自己设计制作装饰花作技术的支持。通过了解花瓣的形状与造型特征;花瓣造型的方法;花瓣造型技术的应用;使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价值不是技能的讲授与操作训练,而侧重于仿真花卉设计与制作技术思想的形成。
4、学情分析
学生在纸质仿真花卉设计与制作的学习活动中,由于缺乏对花卉的相关知识了解,因此,在装饰花设计与制作的环节中,造成了设计思路的障碍。因此,在教学组织中应着重致力于仿真花卉设计与制作的技术思想形成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的三种花卉花瓣的形状与特征。
(2)初步学会借助文具,对仿真花瓣进行造型。
(3)掌握卷曲、加皱、压皱常见的三种花瓣造型方法。
2、方法与过程
(1)通过常见的三种花卉实物图片的观察与分析,了解其花瓣的形状与特征。
(2)通过花瓣造型方法的体验,初步学会选用文具对仿真花瓣进行卷曲、加皱、压皱造型。
(3)通过技能拓展,初步了解卷曲、加皱、压皱技能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仿真花瓣的操作的活动中,体验技术思维方式。
(2)感受仿真花卉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卷曲、加皱、压皱常见的三种花瓣造型方法。
2、教学难点在对仿真花瓣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技术思维方式。
五、教学准备
1、资源的收集
(1)常见的几种花瓣造型方法
(2)花瓣造型技术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课题:花瓣造型的方法
展示:插花作品(PPT1)。
设问:鲜花随着时间延长会慢慢凋谢,你能想一个办法,使花卉不凋谢吗?
任务:研究如何用“手揉纸”制作仿真花卉的花瓣。
观察与思考
产生需求。
分析一、常见花卉花瓣形状与造型特征分析
展示1:荷花(PPT2)
设问:荷花花瓣是什么形状?
花瓣造型有什么特征?
花瓣形状—圆桃形
造型特征—花瓣两侧内卷
展示2:玫瑰(PPT3)
设问:玫瑰花瓣是什么形状?
花瓣造型有什么特征?
花瓣形状—椭圆倒卵形
造型特征—表面多皱纹
两侧外卷
展示3:菊花(PPT4)
设问:菊花花瓣是什么形状?
花瓣造型有什么特征?
花瓣形状—舌状形
造型特征—勺形内卷
归纳:花瓣造型特征
内卷与外卷
表面多皱纹
勺形内卷
观察与思考。
师生交流归纳。
观察与交流
师生交流归纳。
观察与交流
师生交流归纳。
使学生明确花卉设计时,需要对设计的对象进行分析,了解花卉的特征。为设计仿真花卉作铺垫。
探究与体验
二、花瓣造型的方法
问题:主要研究怎样用纸质材料表达花瓣的形状与造型?
造型方法的体验1(PPT5)
内卷与外卷
问题:内卷与外卷用什么方法造型?
提示:卷曲可以根据卷曲的程度,借助笔杆与笔芯。
操作要求:将10×10厘米正方形纸,剪成桃形花瓣1片。
造型方法:卷曲(两侧内卷)。
质量要求:卷曲自然。
作品展示:学生成形部件组装作品。
造型方法的体验2(PPT6)
表面多皱纹
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演示:加皱的方法。
操作要求:将10×10厘米正方形纸,边对边2次对折,剪出倒卵形花瓣4片,逐片加皱。
造型方法:加皱。
质量要求:皱纹均匀。
作品展示:学生成形部件组装作品。
造型方法的体验3(PPT7)
勺形内卷
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思路:当纸受圆物重压后,会产生如勺的造型。所以借助笔的圆端,先压后边压边向内运动,使舌状形花瓣勺形内卷。
演示:压皱的方法。
操作要求:将10×10厘米正方形纸,对折4次,剪出舌状形花瓣16片,逐片压皱。
造型方法:压皱。
质量要求:勺形明显。
作品展示:学生成形部件组装作品。
思考交流制作的方法。
根据操作要求尝试内卷与外卷的造型方法。
观察思考:部件与整体的关系。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察加皱的制作方法。
根据操作要求,尝试花瓣表面多皱纹的造型方法。
观察思考:4片同时成形,可简化加工工序。
师生讨论
观察压皱的方法。
根据操作要求,尝试花瓣勺形内卷的造型方法。
观察思考:舌状形花瓣十几片一起成形,既可以简化加工工序,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1.掌握卷曲、加皱、压皱三种花瓣造型的方法。
2.感悟采取多片成形的策略,可以简化加工工序,提高工作效率。
应
用三、造型方法的应用(板书)
展示作品1:卷曲技能的应用(PPT8)
展示作品2:加皱技能的应用(PPT9)
展示作品3:压皱技能的应用(PPT10)
观察思考:各种技能的应用。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
拓
展
欣赏1:“康乃馨”应用与寓意(PPT11)
欣赏2:“玫瑰”应用与寓意(PPT12)欣赏与交流了解仿真花卉的作用与寓意,服务于生活。
七、教学反思
1、分析中感悟思维
(1)通过对荷花、玫瑰与菊花花瓣形状与特征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花卉设计时,需要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了解花卉的特征。分析活动是以实物图片展示的形式呈现新知识,通过师生的对话架起了一座桥梁,在“互动”中互相传递着的感情,当情感发生撞击时,学生会产生创新火花与需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把感觉的语言、文字、图片纳入到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被激活。
(2)通过学生成形部件组装作品的展示分析,其一,感悟部件组装与整体的关系;其二,感悟4片花瓣同时成形,可简化加工工序;其三,舌状花瓣十几片一起成形,既可以简化加工工序,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分析与对话活动,有效地把学生产生的质疑,转化为花瓣造型技术问题,感悟采取多片组合成形的策略,可以简化加工工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为学生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知识与技术的支持。
2、体验中鼓励探究
(1)提出怎样使花瓣“内卷与外卷?”、“表面多皱纹?”、“勺形内卷?”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形成解决技术问题的策略。在对材料的特性与新问题进行探究,使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在概念间建立联系,形成网络;使学生能准确和敏锐地辨别需要作出反应的线索。
(2)通过三种不同花瓣造型方法的体验,告诉学生怎样做,感悟花瓣造型的技术思维方式。体验活动提供了一个技能操练的平台。引导在体验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活动将描述动作的规则或静态操作示意图,经过大脑的译码,转换成一个连续的动作,通过体验与反思而逐渐变得协调和熟练。体验中学生感悟到操作方法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体验中学生感悟到花瓣造型的技术思维方式。
(3)克服了“康乃馨”载体学习过程中的狭隘性,把所研究的事物纳入广阔的背景之中,揭示花瓣造型技术的一般规律。
3、应用中引导创新
通过“卷曲”、“加皱”与“压皱”造型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创新。应用与拓展活动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经历“卷曲”、“加皱”与“压皱”造型活动的全过程,学生获得技术使用和决策的经验,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发展和充分发展提供机会,实现知识内化,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异差,尊重真实学习过程,允许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技术掌握分步到位,逐步提高。
劳动技术学科教学,营造一种智慧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在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下,大胆地探究、并且凭借着各种信息来源,进一步通过自己探究与感悟,理解教材、突破教材,达到思维创新的较高境界。这才是教育所蕴涵的真正价值。
4、不足之处
课前对学习者积累的面积等分知识掌握预设偏高,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出现了约15%学习者对操作要求“将10×10厘米正方形纸4次折叠,剪出舌状形花瓣16片”描述的动作语言,在“译码”的过程中出现障碍。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与分析后,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
本节课采取以上的教学手段,使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支持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装饰花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本节课的教学价值不是技能的讲授与操作训练,而侧重于仿真花卉设计的技术思维形成。
劳动技术说课稿1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省编教材《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家政手缝中的缝布袋。
一说教材: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学生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主要包括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四个方面。而缝布袋是属家政类中的手缝项目,手缝是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技术初步的内容之一,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制作形成包括布材料的认识、针工具的使用、简单式样的设计、简易的各种针法的制作等在内的基础能力。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缝制各种功能的布制作品来体验缝制劳动,学会穿针、引线;学会平针法、排针法等缝纫的基本技能,使学生不仅能在玩中学缝纫本领,还能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缝补问题,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用缝纫技能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体验劳动创造美带来的快乐。
二说学生: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手缝这一内容,他们对针线活的了解几乎为零,但通过前一个课时的学习和练习,已经学会穿线、打结两个基本技能,了解平针的基本方法,能简单的把两块布缝合。但缝制技术不够熟练,作品比较粗糙。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知道手工缝纫是人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之一。这种劳动可以为我们生活带来方便,也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很多产品,丰富我们的生活。学生知道缝纫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加工业。它常用工具是针。
2、能力目标:
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及需要设计并制作一只简单的小布袋。初步尝试用平针法把小布袋缝制好,要求尽量缝得针脚匀称,缝合平整。能对自己或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赞赏和修改意见。形成初步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根据自己经验,自己亲自制作小布袋,体验自己已经很能干。在与同伴一起合作、讨论制作的步骤,一起互相协作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劳动是一种创造,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教材的重点是用平针法缝制小布袋,难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材料的特点设计缝制合适的布袋。
平针缝纫法是缝纫技能中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针法,也是一种劳动的基本技能,学生应该重点掌握。制作小布袋不是用平针法把两片布缝合即可,它需要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会根据作品用途、所带材料进行设计、裁剪、美化等,需要更多的技能与实际经验。对学生而言比较难,应定为难点。
课前多媒体出示一个卡通人物,提示学生所需要的工具是否准备齐全了,这一方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学生准备:材料:布、线、丝带等
工具:针、剪刀、指铁箍、划粉等
五说教学过程
整体设计:本人根据劳动技术新课程的宗旨:在教学中,将“直观欣赏、激发兴趣、主动探究、不断发现、实践创新”作为贯彻教学始终的指导思想,以制作小布袋为载体,使学生掌握缝制技能、注重探究、引导创新,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把整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欣赏美——设计美——创造美——展示美
具体环节:
一、情景激趣、欣赏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导入,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布包(手机包、零钱包、购物袋等),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作用。教师再进一步提问:你们想自己亲手做一个这样的布袋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巧手缝布袋。
二、发挥想象,设计美。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始终坚持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带材料的特点,大胆的设计出不同形状的布袋。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1)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所带材料的特点,完成设计图。
在设计前,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应从哪些方面去构思设计方案。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得出:应从布袋的大小、形状、用途和自己所带的材料去考虑设计。教师重点从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指导:一从布袋的用途,教师展示一块比较小的布,学生能回答只能做一个小布袋,这时教师进一步追问:这小布袋能用来做什么呢?进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可以用来当零钱袋、手机袋,从而能够根据布袋的功能对布袋的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美化。同样,象这种比较大的布做的大布袋,它的功能就和小布袋不同,加上带子就可用来当杂务袋、购物袋等。二从布袋的外观,在形状的设计上,教师要提倡设计形状的多样化:如心形、圆形等。在材料使用上,启发学生用更多的材料使自己的布袋更美观:如在布袋上可以用平针锈上或贴上简单的图案或钉上纽扣作为装饰。当学生有创作灵感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设计。
(2)小组交流:和组员讨论,听听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修改设计方案。
(3)全班交流。重点交流:设计作品的用途,设计中学生是否考虑自己布的大小等情况,以及设想作品的难易度,学生是否有能力把设想变成现实。使得学生的设计变的更完美,也更利于实现,防止学生设计中出现太难操作的环节。尽量做到让学生的.设计到制作是“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距离。 ”
三、探讨做法——创造美
先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回顾平针法。教师可采用在投影仪下边演示边讲解。当学生反馈时,请学生来演示,老师有需要时帮忙,用一针朝上,一针朝下,自右到左,提醒:均匀缝制,针脚的长短要整齐一律。为了防止学生作品中出现针脚很疏松的情况,教师出示两只逢好的布袋,一只平针密集,一只平针稀疏,让学生比较效果。感知平针匀称密集能使得袋子更牢固美观。
接着让学生根据书本流程图,想一想逢布袋的过程,然后再进行交流反馈。从学生的讨论中,教师总结出做布袋的基本过程:对折,裁剪,缝合,翻面,收口。并提醒学生制作时的注意点:如裁剪时,可先用划粉或者粉笔画好需要裁减的线,请同学帮忙拉直布,用刀裁减。
最后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巡回的过程中给学生适当指导,但尊重学生的劳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每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在艺术创作中闪光。学生从色彩搭配、装饰的方法、造型的差异上充分展开想象,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形成一个课堂高潮
四、师生评价——展示美
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以后,教师出示自我评价标准,我已经顺利完成我的作品,可以得一颗星;很认真地制作布袋,可以得一颗星;在制作过程中,我非常注意卫生和安全,可以得一颗星;我很满意我的作品,可以得一颗星。让学生从能力、态度、情感、作品创新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自评。然后在全班开展交流,请学生拿着自己设计制作的袋子,来简单介绍设计意图、作用、优点等,其他学生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对于失败的作品,也请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以改进,使作品更加完美,形成初步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在引导学生恰当的自我评价以后,在班级内开展“布袋专柜”活动。在“布袋专柜”中,教师展示一些用废弃物品做成的布袋(如用背心改装的手提袋、用废弃塑料纸编制的环保带以及用裙子和围巾改装的小背包),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更多的材料去创造更有新意的布艺作品。
在评价中我始终本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这一基本原则,把自评和他评结合起来,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树立起对自我的信心,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了最直接的交流和沟通,最后让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活动,不仅是对本节课的应用,也是本节课的升华。
说课小结:作为一门面向生活、面向劳动的学科——劳动技术,综观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极力体现劳动技术教学改革中,提倡的“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一目标,始终以发展和创新为指导思想,通过我的设计、教学,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劳动技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说课稿11-03
劳动技术教案08-02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01-29
信息技术说课稿优秀01-06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03-24
劳动技术教学反思02-21
信息技术说课稿15篇11-03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2-12
信息技术说课稿(15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