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本册中第三、五两个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应在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品质三方面进行明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我们要会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思考的学习品质。
3、重点、难点:
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学具准备
CAI课件、每位学生一份作业纸。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
因为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整堂课始终贯穿杭州游玩这一情境,设计色彩鲜明的学生喜爱的“动物”和“过山车”等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方法。因为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了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今天,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出示的小朋友们被售票员阿姨拦在“动物园”门口,针对谁能正确地并很快地回答售票员阿姨的比赛题,谁就能排在队伍的前面,先进门看小动物时所设计的第二个过渡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经过设计而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垂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问题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然后带着小朋友去杭州游玩,第一站到动物园,遇到买门票付钱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我们班有53位小朋友,门票要8元一张,一共需要付多少钱?让学生列出:53×8的算式,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又根据小朋友进动物园时着急的心切,结合课件的情境,对学生讲到:你们看,这些小朋友都想排到队伍的前面,怎么办呢?瞧,售票员阿姨想了一个好办法,她对小朋友说:“你们不要急,谁能正确地并很快地口答我的比赛题,谁就能排到队伍的前面,先进门看小动物。”这时我设计了三道典型的口算比赛题:14×2、31×30、214×3(要求学生说口算过程);同时设计了四道根据乘法的意义写出算式并说出结果的比赛题:
1个532个533个5310个53
并要求小朋友想想:3个53和10个53合起来是几个53?
这时,学生就会根据乘法的意义,13个53写成乘法算式:53×13,这样,由复习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新知识,为讲授法则和算理做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准备。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针对前面复习旧知得到的53×13这个算式,先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算理,向学生提问:
①你会说一说53×13的意义吗?
②53×13中的13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的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求53×3的积,再求53×10的积,最后把53×3和53×10的积相加。)我进行板书,在竖式中分三个竖式标明乘的箭头。
535315953
×3×10+530×13
159530689159……53×3的积
53……53×10的积(个位上零不写)
689
然后提问怎样把这三步写在一个竖式里呢?让学生进行算法的探讨。根据学生的汇报,强调书写格式,用个位上的3去乘53,乘得的积是表示159个一,积的末尾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1去乘53,乘得的积表示53个十,乘得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对学生竖式格式的书写进行了规范,并让学生说说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和区别,强调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生活问题和游戏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经验并在玩乐中进行巩固。而且练习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儿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1、尝试练习
利用课件中的情境杭州游玩到达第二站“未来世界”提出几个问题:
①、门票48元一张,要给我们班53位小朋友买门票共需要付多少元钱?
②、进了“未来世界”后,我们班有38位小朋友要坐“过山车”,“过山车”每人要付16元,你能帮忙算一算这38位小朋友一共要付的钱吗?
③、这次杭州游玩在小朋友们开开心心中结束了,我们现在要乘车回家了,可我们的司机师傅给我们接送真是太辛苦了,我们应该怎样表示感谢呢?(付车费)那谁能帮老师算算;我们班小朋友和老师一共55人,每人要付26元的车费,我们一共要付多少元钱的车费给司机师傅表示感谢呢?
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巩固练习
出示小马虎做题:
52677557
×43×13×29×36
156201675302
2086715151
36469018251812
小马虎做的这四道题中,前三小题错在对位上,第四道错在计算的进位上。这题主要启发学生不能当小马虎,不能犯小马虎这样的错误,要求学生在发下的纸上找出错的原因后订正并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使学生在理解乘法意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算法,明确算理,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懂得认真计算的重要性。
3、加深练习: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会填吗?
□84□
×7□×□7
□□□1□
3□□□□
□□□6□□□□
这里出示两道填数题,对练习稍以加深,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延伸练习:
由杭州游玩结束,我向学生发问到:下次我们全校小朋友都要来杭州游玩呢,你能算一算我们全校216位小朋友,一共要付多少元钱的车费吗?引出一道216×26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让学生大胆的猜想计算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五、设计亮点:
第一,教学设计围绕杭州游玩这一情境,并从中渗入买门票付钱等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教学过程利用鲜明的、学生感性的(动物、过山车等)课件,具有动态生存性。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说课稿2
【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9页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
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教材提供的情景中,让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去解决问题。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本课的重点制定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因为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在把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就不知道积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所以本课的难点为: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在这过程中我注意使用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五一”劳动节妈妈、爸爸和小明计划出游的打算:
有这样的四条路线①从湖州到南京,爸爸决定自驾游,时间大概是3小时,汽车每小时可以行79千米。
②从湖州到云南大理,如果坐快客的速度是每小时85千米,一共需要32个小时。
③从湖州到北京故宫,如果坐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2千米,大约需要9小时。
④从湖州到四川卧龙,如果坐火车的速度是145千米,大约需要12小时。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但这已经是三年级学习的内容,好多学生已经忘记,所以进行复习非常有必要,且很自然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在具体的情景中,复习和学习新知都比较容易接受,效果也比较好。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让学生列出算式“145×12”,提问:你会算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课本第49页所列举的方法,这时,教师适时优化出用竖式来做。
生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生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生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生4:145×12=1740
145
× 12
________问题1:290怎么来的?
290
145 问题2:145就是145了吗?是怎么来的?
——
1740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理解了新知,同时在这个充满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笔算和口算的思考过程是一样的。
2、挑学生不同的.竖式板书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① 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积的末尾对准了个位。
② 当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时不进位。
③ 受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影响,忘乘百位上的数。
设计意图:不管是正确的竖式还是错误的竖式,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4、归纳算法,着重强调: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的是多少个“十”,乘得的积的末尾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考虑到学生在40分钟学习中难以始终集中注意力,我在练习中特别加进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竖式计算
134×12=176×47=425×36= 82×237=____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竖式写在苹果上。有的学生在计算82×237这种两位数在前三位数在后的乘法时,不知该如何计算,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可以把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计算,以便更好的计算,练习的设计从易到难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
2、要求绕地球59周的时间和5天比大小,这里要把5天化成以分钟为单位,学生可能已经把天、小时、分钟之间的进率忘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比,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这样的设计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需要应用。
3、这道题目可以使得学生充分的利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并且以前的知识也运用进去,使得计算题更加充实。
4、技巧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第一行和第二行)
规律 如:13×11的积的方法是:两头拉开,中间相加。
如:121×11=1331,两头拉开,中间依次相加。
由此可见笔算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计算的规律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平时的计算中有很多的技巧,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和观察总结计算技巧的方法。
(四)小结反思,回顾新知
“笔算乘法有哪几个步骤”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慢慢回忆起今天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让学生可以培养说数学的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反思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其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乘法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是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学生认识能力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来获取新知识
三、说教学准备
采用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主题图与多样化的练习,已达到高效、优化的课堂。
四、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做下铺垫
1、口算练习
6×7 8×4 9×3 40×9
5×90 11×8 12×4 10×5
24×2 31×3 2×13 34×10
200×30 50×60 300×6 1000×8
2、笔算练习
75×3 126×4
引导学生说出笔算的方法: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目的是为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竖式做下铺垫。
(二)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有图象、有学校图书室刘老师的声音)同学们,学校图书室买来12本新书,每本24元,你能猜一下我大约付了多少钱吗?
2、学生进行猜测,并说说想法。
3、通过诱导,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刚才每位同学都猜过了,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你猜的是正确的或者是比较接近正确答案?(课件)刘老师到底应该要付多少钱?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24×12”吗?
(三)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24×12。
2、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四)交流汇报,归纳策略。
1、梳理思路,准备交流。
刚才老师在看同学们的计算时,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好几种方法了,在交流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写一写,你在小组里发言准备讲哪几点?
2、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3、整理成果,准备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内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看法。这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倾听。)
4、全班汇报,汇总策略。
部分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介入。
(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学生的解题策略可能有:
①24+24+…+24=288 (12个24相加);
②12+12+…+12=288 (24个12相加);
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24×10+24×2 =288
⑥12×20+12×4=288;
⑦24×20-24×8=288;
⑧ 2 4
× 1 2
4 8
2 4
2 8 8
(2) 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3)质疑问难,精讲点拨。
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那种比较简便,学生普遍会选择竖式。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我先从横式出发引导学生沿分步算式去寻找竖式中的对应数位、两层积及两积之和。组织质疑:
a、你能发现横式与竖式之间的联系吗?
b、第一步横式在哪?第二步横式呢?但横式明明是240,而不是24呀?
c、0写不写一样吗?
接着我又组织学生从竖式的各层积出发质疑其横式中的实际含义,“48是谁与谁相乘得到的?表示什么?竖式中的24呢?”“假如把计算过程分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觉得哪个步骤最关键?”并有机借助板书把算理进行有序的梳理,指引学生在反复体味中感悟竖式与横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延伸至思维深处。
5、验证结果
在笔算中,验算是最好的验证方法。因此,让学生交换24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出乘法的验算方法。
(五)应用深化,提高能力。
1、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让学生演板,用于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演板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使全体学生通过计算和说的过程,感悟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在探索交流中清楚笔算的过程和算理。
2、帮小熊会诊。
出2道学生的错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表述正确的计算过程。使学生在改错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且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生活中的数学:
64页的第3题。
4、游戏:你说我答。请同学们任意说一个两位数,乘11后,老师能不计算直接说出结果。
学生说,教师口算结果,之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六)课堂总结,重视方法。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24×10+24×2 =288
12×20+12×4=288
这样的板书对于学生对乘法算理的认识会更清晰,明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六、教学理念
1、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达到了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
3、实现了课堂教学个性化,认真落实了“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复习为前提让学生通过旧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算。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定标
1、口算:
15×6=35×2=23×30=36×20=
42×19≈58×41≈
2、竖式计算:42×26=
学生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些方法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3、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互动
板书: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学生讨论:李叔叔的城市离北京有多远?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45×12=
3)、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所得.〕
4)、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说一说你的想法?〔请同学们大胆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认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6)、教师利用竖式进行讲解。
7)、小结。
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三、测评训练。
1、完成做一做习题。
2、练习册习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说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