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教学总结3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学总结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教学总结 篇1
今年我担任六年级组年级组长一职,经过一学期,来我脚踏实地,认真履行年级组长职责,如期实施计划中的各项工作。在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在各个部门和本组教师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了解职责,努力履行自己岗位职责
年级班主任是学校年级段中的具体负责人,它的责任就是及时准确地贯彻落实校长室、教导处、教研室、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发出的指令,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落实,做到令行禁止。一年来,我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及时传达学校精神,涉及本年级段的工作认真做好贯彻落实,贯彻落实有些事困难的,做到耐心,细致的协调,确保学校的政令畅通。
2、定期召开年级组会议,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每次年级组令发前认真准备,及时表彰先进,指出不足,提出整改措施。一学期来,我们年级组的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良好,没有拖学校后腿。
二、创新求实、稳中求胜,提升教学水平
我组年级教师积极响应校长的号召,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
1、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力争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学水平。认真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积极听课。本学期配合学校教科室、教导处开展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汇报课,教书育人比赛。老师们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我们还借他山之石,供己之玉,学习借优秀教师的经验,使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2、认真组织好每一次考试。及时召开教师的试卷分析会、优秀及进步学生表彰会、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会,实行试后补考制度,定期开设培优补差班,抓两头带中间,让尖子生有方向,让学困生有信心,有效控制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3、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倡导集体备课,学科教研,向每节课要质量,狠抓教学过程“五关”:即备课关、上课关、作业关、考试关、质量关。确保年级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外塑形象,内强管理,展现年级良好风貌
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果不及时疏导,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给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难度。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以下活动,因势利导,力求使学生能够平稳度过这个关键时期。
1、制定班级计划。针对五六年级整体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我同几位班主任认真详细作好学生现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计划,对单亲家庭学生、问题学生建立档案,并建立相应的跟踪教育制度。
2、注重家校联系工作。一学期来,定期或不定期与各班各科任教师进行交流,与家长就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形成家校合力。
3、做好班干部培训工作。每学期初组织班干部明确职责,使各班班干部思想过硬、工作有方。
4、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篮球对抗赛、数学口算比赛、优秀作业展览,系列感恩教育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5、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从班级形象入手规范学生仪容仪表,细化到红领巾的佩带,头发的长度,集体活动队列要求,加强宿舍、教室卫生、纪律管理,组织年级老师灵活处理学生违纪问题。
6、抓好班主任工作。每周和班主任交流,对上周工作进行小结,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下一周工作进行布置。积极鼓励班主任总结经验,撰写教育专题总结和论文,组织经验交流。
7、做好安全工作,校内安全和住校生安全。
随着学校和集团不断壮大,每年都有新教师、年轻教师不断充实我所在年级,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本校工作环境,独自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年级教师毫无保留地做好传、帮、带工作,使他们很快地成熟起来。
以上便是六年级组本学期工作总结,展望下学期,我们将继续努力,创建一个团结互助、富有上进精神的先进教育教学集体!
小学教学总结 篇2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要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不能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科学课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而要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多作工作,让实验室处处充满科学创新的活力,成为科学的殿堂,开放的场所,创造的乐园。
一,多一点人文气息
依据新课程标准,科学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而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关心生活,热爱科学,并善于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代新人。
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创造历程
可在实验室侧面的窄墙上贴一些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并利用每节课课前3分钟的时间轮流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开展我学科学家,我讲科学家故事等活动。学生自查资料,介绍科学家事迹,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家敢于探索,崇尚真理的精神会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感悟,促进他们科学情感及科学素养的形成。
2、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应用价值
在实验室的后墙角设立科普书报城,介绍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外,可以利用科普影院播放科普知识和科技动态影片,如:《我们的地球》专题片,《登月之旅》实况纪录片等,细雨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科学的神奇力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有选择,有改进,有创造,让科学教育充满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
二、多一点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有必要让实验室自己说话,让学生时时刻刻看到创新,读到创新,想到创新,做到创新。
在实验室的四面宽墙上设计创新专栏。每个创新专栏上方的标题都是与创新有关的格言妙语,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就在科学学习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不管是在课上的学习活动中,还是在课下的自主探究中,都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训练创新能力。
每个创新专栏方框里面的科普内容都是教师精选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科普文学,以及学生获奖的科技小论文和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科学实验等,并且定期更换。这些创新专栏整体看上去图文并茂,和谐美观,每一处都显示着设计者的巧妙用心,孩子们在这些设计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了创新兴趣。学生对环保,对高科技,对生活科学,对科学实验,也有了新的认识。
三,多一点个性空间
科学课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实验室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设立学生自制标本展橱
在实验室后面的墙上用玻璃制成一个透明的橱窗,将学生制作的各种动植物标本摆放进去,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尽情观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橱窗下面及实验室门前陈列饲养槽,饲养笼,饲养一些小动物如:鸡,鸽子,兔子,金鱼等。饲养小动物是学生们很喜欢做的事情,它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
2、设立科技作品展橱
在实验室的前面墙角放一个展橱,分成多层,使其能放的物品,把学生在课上课下及科技活动中制作的小发明,小创造等科技作品陈列出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对培养创新精神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设置科学工具箱
设置一个科学工具箱,放置实验和研究过程中必须使用的工具,材料,活动纪录卡等。科学工具箱里的材料,如易拉罐,各种金属条,塑料瓶,海绵,泡沫,木块,木炭,橡皮,硬纸板,皮筋,气球,乒乓球,断锯条,各种弹簧,玻璃片,石头等都由学生自主筹备。教师应发动学生不断为它添砖加瓦,使它应有尽有,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
四,多一点活动时间
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名言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揭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我们做了各种努力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的阵地,成为展示他们探究活动成果的舞台,成为学生搞发明创造的乐园。但如果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作为保证,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要花时间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科普知识讲座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独立思考,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去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总而言之,实验室是学生科学活动的主阵地。我们努力做到的就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科学创新活力。
小学教学总结 篇3
今学期由于学校的人员调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担任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
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时,第三周上课更令我大吃一惊:课堂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钢笔、彩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把书上画的一些著名人物“改头换面”。看到此现象,我又惊又气又难受,惊的是学生竟然这样缺乏道德品质,气的是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难受的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败。
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班加点加作业,学生的作业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祖国建设历史、科技发展等,农村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的少,见得更少,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
四、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有发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家庭原因。家庭是小学生初次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还有一些父母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敢于反抗师长及父母,也滋生了桀骜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
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应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背着沉重的作业包袱怎么能快乐健康的学习?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用的小学教学总结3篇】相关文章: